在不少人眼中,西方是文明、進步與自由的夢幻之境,大憲章、牛津大學、啟蒙思想等標簽,編織出西方文明始終閃耀的假象,而中國仿佛只是在閉關鎖國里徘徊的落后者。但當我們撕開這層華麗的“文明”畫皮,深入歷史的褶皺,會驚覺英國的崛起之路,浸透了令人戰栗的冷酷與血腥,相較之下,其黑暗遠比想象中更甚。
英國工業革命的璀璨成就,常被贊譽為人類進步的奇跡。可珍妮紡紗機的轉動,哪是什么科技浪潮的自然饋贈?那是印度三百萬餓殍遺留下的棉花,是非洲數千萬黑奴血淚凝成的原料在驅動。
1757年普拉西戰役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孟加拉地區如餓狼般肆虐,總督克萊武一人就搜刮約23萬英鎊財富,整個孟加拉財富被洗劫,饑荒肆虐,餓殍遍野。在黑奴貿易中,18世紀英國成為最大黑奴販賣國,無數非洲人被當作貨物塞進狹小、惡臭的船艙,運往美洲種植園,存活率極低。他們在種植園里日夜勞作,為英國的棉花、蔗糖產業榨干最后一滴血。
這個農業并不發達的島國,能養活龐大工業人口、撐起機器轟鳴的生產線,靠的不是自身的勤勞與智慧,而是對殖民地殘酷到近乎噬血的掠奪。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表面光鮮亮麗,內里卻是工人階級的人間地獄。“繩子旅館”里,工人們像牲畜般被對待,在繩子上站著睡覺,清晨被粗暴砍斷繩子摔落地面喚醒。而那些尚在蹣跚學步的孩子,被塞進煙囪清理爐灰,一旦繩索斷裂,便是葬身火海的厄運。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人每天工作12至16小時是常態,工作環境惡劣至極。5、6歲的童工在充滿危險的機器間穿梭,身體畸形、心靈扭曲,這不是個別悲劇,而是整個時代制度化的殘酷。
英國的血腥歷史豈止于此?集中營并非德國納粹首創,早在鎮壓肯尼亞“茅茅起義”時,英國就建營地、搞隔離、實施集體屠殺。愛爾蘭大饑荒,英國政府不顧愛爾蘭人死活,仍從當地出口小麥、燕麥等糧食,致使約100萬人餓死,100萬人被迫移民,人口銳減四分之一。印度大饑荒時,丘吉爾冷漠地視印度人如草芥,將糧食運回本土供貴族享受。
英國白糖生產史,更是一部對死者的褻瀆史,為漂白糖漿,掀起“挖墳熱”,盜墓、偷尸,讓逝者不得安寧,貴族的下午茶甜香里,浸著無數人的血淚。
在北美殖民地,英國同樣盡顯貪婪專制。強制殖民地高價進口英國商品,卻嚴禁其發展本土工業,北美人民即便產出棉花、礦石,連一支蠟燭都不能自主生產。當殖民地陷入困苦,英國本土貴族卻在白糖配紅茶的悠閑中高談自由,這自由,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偽善。
蘇聯,雖有自身問題,但懷揣著烏托邦式的理想,有著對平等的追求。而英國呢?在歷史長河中,早已將理想丟棄,只剩對利潤的瘋狂追逐。它以殖民為爪牙,以剝削為骨髓,將無數人的生命與尊嚴踩在腳下,當作實現自身繁榮的墊腳石。
西方的輝煌,是建立在億萬人的血淚與尸骨之上。當我們重新審視歷史,怎還能盲目迷信西方所謂的“先進”?中國在發展道路上,雖歷經坎坷,但始終堅守文明的底色:再窮,不把人當牲口;再難,留一口氣給人活著的尊嚴。這是中國文明的堅守,也是對人性底線的捍衛。
英國,當褪去“文明”的偽裝,露出的是比蘇聯更冰冷的殘酷真相。它不是文明的燈塔,而是歷史長河中一個沾滿鮮血的掠奪者,其黑暗,值得我們深刻反思與警惕,更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文明,絕不能建立在對生命的踐踏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