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昊飛
編輯 | 老叮當
出品 | 華山論劍V(iauto-ilife)
不知道大家看了昨晚的小米15周年戰略新品發布會沒?
雷軍一如既往地希望展現出他那親民又不失激情的“人生導師”的演講風格,并在發布會上喊出了:“后來者一開始肯定不完美的,總會被嘲笑、被懷疑,但后來者總有機會”、“只要開始追趕,我們就在贏的路上。我們一定會堅持下去,直到成功的那天!”……
只可惜,輿論環境變了,聽眾的心態變了,小米也已不再是一年前的小米。
“雞湯”喝多了,真的會膩。
從一周前曝光的內部講話,到此次的新品發布會,雷軍都沒有正面回應包括3月31日的那場車禍、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馬力限速事件、挖孔前艙蓋被質疑虛假宣傳事件,以及小米SU7大燈與翼子板接縫處出現的鼓包、翹邊等問題,諸多疑問在人們心中打了一個又一個問號。在這些問號有答案之前,現有的話術已經很難達到期待的效果。
試圖用一個新的熱點去掩蓋此前的爭議,顯然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我們看到,這一次輿論并沒有被雷軍的演講所點燃,當雷軍用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在介紹小米YU7的設計和車身顏色時,朋友圈里轉發最多的,卻是法拉利官方發布的一條內容——慶祝現任法拉利副主席皮耶羅·法拉利的80歲生日,以及發布了特別定制的綠色Purosangue車型,靈感源自恩佐·法拉利曾擁有的400 Superamerica?。
“這應該是法拉利官方史上流量最高的一條視頻。”有媒體如此打趣道。
當然,人家根本不需要這潑天的流量。但,這或許可以看作是來自“老錢”的“無聲的反擊”。
去年,保時捷用“好的設計心有靈犀”來回應小米的“致敬”,這個回應被雷軍引以為傲,并多次公開引用,不知道保時捷高管有沒有后悔當時的“高情商回復”。如今,“法拉米”來了,法拉利的“回應”,可謂“無聲勝有聲”。
事實上,“致敬”的做法,影響的不僅僅是小米汽車,而是讓整個汽車行業,再次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這兩年來,“學小米”、“學華為”儼然成為汽車行業的風向標。很多離職汽車人跟我說,現在工作不好找,因為無論去哪個公司面試,都會問有沒有小米、華為的工作經歷?
沒有這兩個公司工作經歷的,基本免談。
這讓很多汽車人很苦惱,哪怕他們在這個行業干了十幾年,有很光鮮的履歷,但都比不上在小米或華為“鍍個金”。而且,越是有傳統車企(特別是合資企業和豪華品牌)工作經歷的,越不好找工作。
汽車行業的“鄙視鏈”,就是如此現實和殘酷。
“學雷軍”不僅僅體現在招聘環節,還在營銷、研發和產品定義等環節。
比如,在研發和產品定義上,一些車企也在“學”小米:從去年開始,我們看到很多上市的新車,要么“致敬”攬勝,要么“致敬”衛士,還有不少“致敬”理想L9的。
誰賣得好,就“致敬”誰——既然小米能“致敬”得那么理直氣壯,既然“致敬”就能名利雙收,為什么還要苦哈哈的原創呢?
更何況,原創還要承擔更大的失敗風險。
在營銷上,去年各車企老總紛紛下場直播、拍短視頻,打造老板IP和人設成為各公司營銷部門最重要的一項工作,然而,最終的效果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今年,除了個性鮮明的長城董事長魏建軍外,老板們直播和拍短視頻的頻次都降下來了。
盡管不便明說,但大家都知道,這條路走不通。
還有些企業試圖學雷軍做發布會,對車身顏色和一些常識性的配置等做細致的講解,將發布會時長延長至兩三個小時,除了讓媒體腰酸背痛、怨聲載道外,沒有起到任何正面的效果。
還有“參數狂歡”。雷式演講的精華就在于,將平平無奇的功能,用外人聽起來很玄乎的數據描述出來,就變成大家“高攀不起”的存在。
比如昨晚講YU7的外觀,用的是“小米YU7擁有 3 倍輪軸比、2.1倍輪高比、1.25倍寬高比”;講風阻,是“40多處風阻優化,風阻系數0.245”;講空氣動力學,就說“采用100擋主動進氣格柵,可以智能開合,降低18個Counts,最高增加14km續航”……
對技術的包裝和對參數的極致追求,確實讓“米粉們”瘋狂。然而。隨著小米SU7 Ultra碳纖維前艙蓋的“空氣動力學優化”被實測證偽,用戶發現4.2萬元選裝件僅為裝飾性設計,也就不可避免引發大規模維權和退訂潮。
信任的基石一旦出現裂痕,原有的關系就會搖搖欲墜。而且,在那場大火之后,隨著整個行業從“參數狂歡”轉向“安全驗證”,雷軍的“技術敘事”也就很難再支撐用戶的期待。
從尊界引發的鴻蒙智行輿情危機,到小米接二連三的輿情危機,行業突然發現,這兩家在營銷打法上遙遙領先的企業,原來也會犯很低級的公關錯誤。
這是個驅魅的過程。
上個月,工信部陸續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公告》、新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和《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等規范行業發展的公告和準則。所有這些都表明,中國智能新能源行業已經從“野蠻生長期”進入了“強監管時代”。
這也讓汽車企業從“智能化軍備競賽”,轉向“品質安全攻堅戰”。我不知道隨著行業方向的轉向和回歸,對于人才的評判標準,會不會也能迎來專業主義的價值回歸?
傳統人才貶值、跨界人才虛火的現象應該被糾偏。否則,流量制造的短期熱度,永遠也無法掩蓋技術底蘊的缺失。
雷軍“翻車”了,那些學雷軍的企業,應該盡快從盲目的“流量思維”中回過味來。當然,“祛魅”并不是否定創新,而是拒絕用營銷泡沫替代技術本質;不是排斥互聯網思維,而是讓流量回歸服務產品的本位。
當“學雷軍”的熱潮退去,留下的應該是對制造業規律的敬畏——畢竟,四個輪子承載的不僅是用戶的出行,更是千千萬萬家庭的平安與幸福,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尊嚴與未來。
怎樣的野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