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上的折痕里嵌著八十年前的硝煙,當這些抗日老照片在展柜中依次排開,時光突然有了刺刀的冷冽與篝火的灼熱。
二戰時,日本關東軍為“北進”對蘇作戰,利用東北白俄流亡者組建淺野支隊(1938年)。這些白俄(含反蘇勢力、沙俄后裔)懷揣復國幻想,被日軍包裝為“反蘇先鋒”,實則淪為侵略工具。
支隊裝備日式與蘇制武器,模仿蘇軍戰術,卻因軍事素養差、偽裝漏洞百出,在諾門坎戰役(1939年)遭蘇軍重創,后滲透遠東(1941-1943年)失敗,僅能小股襲擾。同時,他們配合日軍鎮壓東北抗日武裝,成為殖民幫兇。
1945年蘇聯“八月風暴行動”中,白俄軍官納戈利安倒戈,逮捕日軍指揮官淺野節(迫其自盡),率部投降。剩余白俄或潰散、或被俘,多被送入古拉格勞改營。淺野支隊是日本“以俄制俄”的傀儡武裝,既未實現反蘇野心,也未逃脫被利用后拋棄的命運,其成員因極端意識形態(反蘇法西斯主義)墮落,淪為戰爭炮灰。
1936年12月的綏遠抗戰前線,晉綏軍陣地中出現了一群特殊的機槍手——他們操控高射機槍,正以非常規戰術對抗日偽裝甲力量。
這種誕生于一戰末期的武器采用25發彈匣供彈,理論射速僅450發/分鐘,在防空作戰中因持續火力不足常被詬病,卻在傅作義部隊的巧妙運用下,成為克制日軍輕型坦克的“奇兵”。
1936年冬綏遠戰役中,日本關東軍發動毒氣戰,在綏遠前線的防御工事里,嚴陣以待的機槍手們頭戴防毒面具,目光警惕地注視著前方。這一場景被戰地記者方大曾用鏡頭記錄下來,成為日軍發動毒氣戰的鐵證。
面對日軍的毒氣威脅,清華大學師生迅速響應前線需求。1936年11月,綏遠省主席傅作義因原有意大利進口防毒面具在低溫下失效,緊急請求清華大學支援。僅用兩周時間,首批200副試用面具便送達綏遠前線。經實戰檢驗效果顯著后,傅作義部追加訂購10000副。
1940年,日軍封鎖與國民黨經濟制裁使陜甘寧邊區陷入絕境,八路軍為突破生存困局,已開始在延安周邊荒野執行屯田開墾任務。由于開墾地點多遠離營房(如南泥灣荒灘),部隊需全天在野外作業,無法返回駐地炊事,因此必須采用“就地埋鍋造飯”的方式。
在開墾現場挖掘半地灶,用行軍鍋煮食摻有野菜的雜糧,燃料依賴就地搜集的枯枝、畜糞。遇緊急情況時,戰士需在10分鐘內完成埋灶、生火、煮飯,撤離時需徹底填埋痕跡以防日軍空襲。
1941年10月,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羅元發(左二)在狼牙山戰斗結束后,于軍區駐地為幸存者宋學義(右二)授勛。
1941年9月25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團七連六班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及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在狼牙山阻擊戰中,為掩護主力和群眾轉移,將日軍引向棋盤陀頂峰絕路,彈盡后跳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樹枝掛住幸存。此次戰斗斃傷日偽軍90余人,徹底打亂日軍"掃蕩"計劃。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親自簽署訓令,授予三烈士"模范榮譽戰士"稱號,追認胡德林、胡福才為黨員;對葛振林、宋學義通令嘉獎并授予"勇敢頑強"獎章,宋學義在授勛儀式上正式入黨。這是軍區對抗戰英雄的最高褒獎,旨在激勵軍民堅持敵后抗戰。
授勛儀式在軍區司令部駐地廣場舉行,分區司令員楊成武、政委羅元發等領導出席,數千軍民見證。羅元發在致辭中強調:"五壯士用生命詮釋了八路軍的鋼鐵紀律與民族氣節",隨后親手為宋學義佩戴獎章。
1941年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率領下進駐南泥灣,執行"屯田墾荒、保衛邊區"的戰略任務。面對生產資金不足(每團僅1-2萬元)、工具奇缺(人均不足1把镢頭)、自然環境惡劣(荊棘遍野、野獸出沒)的困境,全旅將士以"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為口號,展開了氣壯山河的墾荒行動。
經過三年奮戰,全旅共開墾荒地26.1萬畝,其中1944年播種面積達26萬畝,收獲糧食3.7萬石(約合1110噸),上交邊區政府公糧1萬石(300噸),實現了"耕一余一"的目標。這一成績使南泥灣從"爛泥灣"變為"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的陜北好江南,被《解放日報》譽為"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光輝旗幟"。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后,占領杭州的日軍主力為第18師團(師團長牛島貞雄),其下屬步兵第56聯隊等部隊沿西湖周邊布防。據日本防衛省檔案記載,至1940年,西湖沿岸常駐日軍約1500人,配備騎兵、坦克和重機槍。
1945年2月5日,新四軍蘇浙軍區成立大會在浙江省長興縣槐坎鄉溫塘村隆重舉行。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反攻階段。中共中央提出“發展東南”的戰略決策,要求新四軍向蘇浙皖邊區推進,打通與浙東的聯系,為對日反攻做準備。9月,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先后派粟裕、葉飛率一師主力渡江南下,與先期到達的十六旅會師。
1943年,新四軍十六旅已在長興、郎溪、廣德一帶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了郎廣長抗日游擊區。至1944年底,該區域已形成3個地區級、11個縣級政權,為軍區成立奠定了基礎。
1945年9月,根據國共談判協議,蘇浙軍區奉命北撤。部隊在粟裕、葉飛率領下分批渡江北移,于10月下旬完成整編,為解放戰爭保存了重要力量。蘇浙軍區的成立與斗爭,不僅實現了黨中央“發展東南”的戰略目標,更以“江南小延安”的革命精神,為中國革命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1944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轉入反攻階段,八路軍冀中軍區根據中共中央“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指示,于1月發起春季攻勢。至4月底,全區共攻克日偽據點519處,使冀中平原的碉堡數量從1082個銳減至563個,初步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鄚州作為任丘北部的交通樞紐和白洋淀東側的戰略要地,成為八路軍重點突破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