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開峻。
俄烏這場戰爭都打了三年多了,戰場上打得昏天黑地,戰場外的外交扯皮、輿論掐架也一刻沒消停。最近,俄烏兩兄弟又因為伊斯坦布爾談判里的 “語言使用問題”,吵得那叫一個不可開交。烏克蘭外交部副部長基斯利察拍著胸脯說,烏方那肯定得用烏克蘭語和英語,跟俄方交流全靠翻譯。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直接就懟回去了,說他 “滿嘴跑火車”,明明開場之后就改說俄語了。這事兒乍一聽,好像也沒啥大不了的,可在大國之間的勾心斗角里,還真就不是小事兒。這場看著雞毛蒜皮的 “語言之爭”,其實背后藏著俄烏沖突里更深層次的事兒,像敘事上的撕裂、身份上的焦慮,還有利益的明爭暗斗。
俄烏雙方爭奪語言權就是爭奪話語權
從交流工具到斗爭符號,語言變了味兒
在俄烏這場沖突里,語言早就不是簡單用來溝通的玩意兒了,都成了主權的象征,變成意識形態斗爭的工具了。烏克蘭自從 2019 年《國家語言法》一通過,就一門心思要搞 “去俄化”,想靠這個重塑國家認同。戰爭一爆發,更是把語言捧到了 “抵抗侵略” 的高度。基斯利察強調 “烏方用母語”,說白了就是想在國際上表明自己主權獨立。可扎哈羅娃暗示烏克蘭那些精英們實際上還是離不開俄語。兩邊根本沒法平衡。澤連斯基本人自然也是會俄語的,畢竟烏克蘭從前屬于蘇聯陣營,烏克蘭軍政體系長期以來也是依賴俄語,這是歷史造成的。但是俄烏鬧翻了,語言政策上的 “理想” 和 “現實”,烏克蘭是拎得清的。烏克蘭想“脫俄”,就得拋棄俄語,一方面得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維護自己的敘事;另一方面又得靠著西方援助,在大國博弈里被裹挾著往前走。
烏克蘭之事,大抵如此:一面高擎民族主義之大旗,唯恐敘事之崩解;一面又須依附西方之援助,在大國棋盤間被扯拽前行。這般景況,恰似一人兩手各執繩索,一手欲自證清白,一手卻被他人牽往未知處,腳下泥淖深陷,面容雖強作堅毅,眉目間卻藏著說不出的惶惑。
若論誰為贏家,俄媒的說法實在有些自欺欺人了。硬說中國、朝鮮、印度是得利者,不過是看了些表面的熱鬧。中國擴大貿易,看似得了實惠,卻要承受西方 “曖昧” 的詬罵,好似捧著蜜糖卻沾了砒霜;朝鮮賣些軍火,換來技術資源,卻不知半島的火藥桶是否因此更添火星;印度在能源間倒手獲利,那 “左右逢源” 的策略,終究是走鋼絲,稍有不慎便要跌落。
戰爭,哪有贏家一說
真正的贏家,其實都躲在陰影里獰笑呢!國際能源資本與軍火巨頭們,看著油價飆升,看著武器訂單紛至,怕是笑得合不攏嘴。海灣國家數著鈔票,美國軍工業忙著輸送裝備與燃氣,他們的腰包鼓了,可這世界的一角,有很多的農家子弟在拋頭顱灑熱血,國與國之間的裂痕,卻更深了。
再看美俄兩國,實則都在這場消耗戰中脫了層皮。美國對烏政策搖擺不定,盟友們的信任便如漏了底的水桶,漸漸空了;俄羅斯陷入軍事僵局,經濟又受制于人,曾經的強硬模樣,終究露出了破綻。這哪里是博弈,分明是兩個壯漢互毆,打得遍體鱗傷,卻都喊著 “扶我起來,我還能戰”。
至于這場戰爭的性質,其實歷史早已判定了,絕不是一筆糊涂賬。大俄、說 “去納粹”“保安全”,小烏堅稱 “衛主權”“護家園”,美國的魯比奧最近又放話說是 “代理人之爭”“不義之戰”。
俄烏破冰之旅何其艱難
俄方罵烏方 “語言虛偽”,烏方便喊 “文化抵抗”,看似是語言之爭,實則都是拿語言當槍使。俄羅斯需要一塊 “正當” 的遮羞布,好向世人交代出兵的理由;烏克蘭則抓住 “同情” 這根救命稻草,否則援助斷絕,如何支撐這殘破的局面?
烏克蘭盼著國際支持,好重建家園,可雙方都緊咬著各自的說辭,領土、安全、賠償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卻像被濃霧籠罩的山路,看不見盡頭。
開峻以為, “認清雙輸,和平才有盼頭”,,只是這場戰爭,何時能止?大概只有等各方都累了,放下那 “贏家” 的幻夢,才能看見些許曙光吧。可此刻,窗外依舊是槍炮聲,屋里依舊是吵嚷聲,和平二字,寫在紙上容易,落在地上,難啊。
主權不容侵犯,這是烏克蘭的國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