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碼色彩滲進泛黃的膠片,我們觸摸的不是像素,而是八十年前的體溫。這些被重新著色的抗日根據地震撼場景,讓埋在記憶深處的黑白往事,重新綻放出血與火的原色。
1940年,冀中抗日根據地正處于日軍頻繁“掃蕩”和“蠶食”的嚴峻形勢下。八路軍和冀中軍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展開了英勇的反“掃蕩”斗爭,眾多抗日戰士為保衛根據地壯烈犧牲。
照片就是當時戰士遺體,這類照片雖非直接拍攝犧牲瞬間,但反映了冀中部隊參戰的真實場景(冀中部隊主要負責平漢線破襲,與正太線主戰場形成呼應)。
1940年8月至9月的榆社戰斗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正太鐵路破襲戰)的關鍵攻堅戰之一,凌晨首次總攻(戰斗持續至26日凌晨)。
榆社城東門戰士們先通過交通壕抵近城墻,因云梯不足或被日軍炮火打斷,突擊隊員臨時以疊羅漢方式搭人墻:下方戰士屈膝半蹲,雙手托舉上方戰友腰部,層層疊起,最上方戰士抓住城墻磚縫攀爬,部分戰士攜帶撓鉤、繩索,爬上城墻后固定繩索,接應后續部隊攀登。
1940年對正太鐵路的大規模破壞,是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核心任務,也是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場發動的規模最大的交通破襲戰。這場以“破路”為目標的戰役,徹底打亂了日軍的華北交通命脈。照片中八路軍戰士用鐵錘砸毀正太鐵路鐵軌的畫面成為經典
正太鐵路,是日軍華北方面軍與第一軍的運輸紐帶,承擔著兵員、裝備、物資的輸送任務,尤其用于支援晉南、晉西對八路軍的“掃蕩”。日軍依托鐵路沿線構筑600余個據點,配合公路網形成“囚籠政策”,將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切割包圍。
破襲戰消息經《新華日報》報道后,重慶國民政府致電朱德、彭德懷“特電嘉獎”,國內外媒體稱其為“華北抗戰以來最偉大的勝利”;美國《紐約時報》援引合眾社報道:“中國軍隊以果斷行動切斷日本在華重要交通線,顯示其仍具備強大戰斗力?!?/p>
1941年至1942年,日軍對晉察冀邊區發動“鐵壁合圍”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根據地面臨極端困難。平山縣作為邊區核心區,成為日軍“掃蕩”重點,八路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留下大量傷員隱蔽在群眾家中,照片就是戎冠秀正在給八路軍傷員喂水。
戎冠秀組織婦女將傷員分散隱藏在**山洞、地窖、夾壁墻**中,發動群眾“一戶養一傷”, 據《晉察冀婦女運動史》記載,1942年她個人往返封鎖線17次,運送糧食200余斤、藥品30余件。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中國華北敵后戰場的八路軍也從被動防御轉向局部攻勢。在冀中平原,日軍為維持占領區統治,依托密集的公路網構建“囚籠體系”,以據點、碉堡為節點,通過公路快速機動兵力,對根據地實施“清剿”和物資掠奪。為打破這一局面,冀中軍民開展了大規模破襲公路、切斷交通的斗爭,將軍事行動與民眾動員結合,形成獨特的“交通戰”。
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根據“分散性、群眾性游擊戰爭”方針,提出“破路就是勝利”的口號,將破壞公路列為軍事斗爭與群眾工作的核心任務。主力部隊(如第8、第9軍分區部隊)與縣大隊、區小隊、民兵(如“爆炸隊”“破路隊”)協同,發動群眾以“無日不戰、無地不破”的方式,使日軍公路“修了炸、炸了修,始終無法暢通”。
冀中第9軍分區組織3個縣的民兵千余人,在主力部隊掩護下,一夜之間破壞滄保公路保定至河間段50余公里,挖斷公路12處,炸毀橋梁3座,并在沿線埋設地雷300余枚。次日日軍派工兵搶修時,觸發地雷傷亡20余人,被迫暫停修復。
1944年夏,日軍為挽回頹勢,對冀中根據地發動局部“掃蕩”,企圖掠奪秋收糧食并摧毀地方武裝。8月9日,日偽軍約500人突襲河北趙縣王西章村,遭到當地區小隊(地方武裝)與民兵的頑強阻擊。戰斗中,隊員們身著便衣(百姓裝束),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以伏擊、追擊戰術痛擊敵人,留下“腳下橫臥敵尸”的場景。
1944年,日軍為支撐太平洋戰場與中國正面戰場的兵力需求,進一步強化華北交通網絡,同蒲鐵路成為其運輸兵員、煤炭、軍火的核心動脈。在山西忻州以南(今忻府區至陽曲縣段),八路軍晉綏軍區部隊與當地民兵、群眾密切配合,以夜間突襲、分段破壞為主要戰術,對日軍控制的鐵路線實施持續打擊,形成“鐵路大翻身”的經典場景。
1944年夏秋,忻州南同蒲鐵路因破襲累計中斷27次,日軍被迫將運輸效率降低40%,部分物資改由公路運輸(但遭八路軍“地雷戰”重創);破襲戰牽制日軍第69師團主力于忻州地區,為晉綏軍區秋季攻勢中收復汾陽、離石等重鎮創造了條件。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在華北推行的“無人區”政策是侵華戰爭中最殘酷的殖民統治手段之一。承德南部(原屬熱河省)作為偽滿洲國西南“國境”防線,自1941年起被日軍劃入“千里無人區”計劃,涉及今承德市興隆、寬城、灤平等縣,總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據《熱河抗戰史》記載,1942-1945年僅興隆縣“人圈”死亡率達22%,冬季凍餓死者枕藉,疫病肆虐致部分村落人口減半。
1945年8月蘇聯紅軍與八路軍收復承德后,中共冀熱遼分局于1946年初啟動“返鄉生產運動”,照片就是從“人圈”走出的百姓,他正在返回自己的家園。為了更好的幫助這些百姓,共產黨向無人區發放農具12萬件、種子900噸(《晉察冀日報》1946年4月報道)。面對房屋盡毀的困境,百姓挖掘日軍遺留的“貓耳洞”暫居,同時開展清算漢奸、分配敵偽土地運動。至1946年秋,興隆縣恢復耕地30萬畝,但糧食產量僅為戰前40%。
1942年5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調集5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發動代號“C號作戰”的大規?!皰呤帯保ㄊ贩Q“五一掃蕩”),旨在徹底摧毀八路軍主力及抗日政權。日軍以“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在冀中平原實施“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多起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
八路軍某部路過饒陽縣王崗村時,目睹了一位年近六旬的李大娘坐在自家廢墟前,面前散落著被日軍砸碎的陶罐碎片。她的三間土坯房被燒毀,兒子被日軍當作“八路軍探子”綁在樹上活活打死,兒媳遭凌辱后投井自盡,孫子被摔死在石磨旁。日軍臨走時,還用刺刀挑開糧缸,將僅存的半缸雜面倒在泥水里。老大娘看到八路軍戰士就像見到了親人,向我們控訴日軍的暴行。
岡村寧次在《作戰日志》中明確要求:“徹底肅正華北治安,非徹底殲滅抗日勢力及根絕其依存之民眾不可?!比哲娨浴敖朔恕睘槊瑢⒓街蟹譃椤爸伟矃^”“準治安區”“非治安區”,對“非治安區”實施絕對毀滅。據《冀中平原抗日斗爭史》記載,“五一掃蕩”期間,冀中地區被殺害群眾達5萬余人,被抓壯丁1.7萬余人,房屋被毀15萬間,糧食損失6000萬斤。饒陽縣僅留楚、王崗等5個村莊,就有213人被殺害,占全村人口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