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往往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這或許是活著的人對它最高的贊譽,但實際上,它里面所包含的艱難險阻,鮮血、汗水與淚水,苦難和精神是無法用短短十個字能夠詮釋的。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整整兩年時間里。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四路紅軍(中央紅軍,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二、六軍團主力),與敵人展開了大大小小600余次戰斗。
其間,紅軍展現了無堅不摧的精神,因此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也能絕地反擊,贏得勝利。
但大多數的時候,由于紅軍裝備差、人員少等原因,戰斗都是以紅軍戰敗的形式結束的。
這就導致每次戰敗,紅軍就要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甚至會出現整支隊伍都犧牲的悲壯場面。
而在長征初期,就出現了兩次整支隊伍都犧牲的悲壯戰役。
1934年7月,中央軍委向湘贛蘇區發出命令,讓紅六軍團先行突圍,深入湖南,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匯合。
收到命令后,任弼時、蕭克和王震便率領9700多名戰士出發了。
此時國民黨風頭正盛,他們制造的白色恐怖,極大壓榨了紅軍的生存空間。剛開始的時候,就連老百姓都不敢與紅軍接觸。
所以,紅六軍團的此次行動,只能靠自己一點點摸索、拼搏。
由于不熟悉地形和國民黨的夾擊,紅六軍團剛出發就遭到了打擊,傷亡慘重。
其中,紅六軍團前鋒十八師的一個排和一個團幾乎全部犧牲。
那是1934年的9月份,十八師行至通道縣小水村大坡界山底谷時,敵五十五旅突然發動襲擊,將部隊攔腰截成了兩段。
在危急時刻,指揮部迅速組成了一支30多人的突擊排,占領高地,吸引敵人火力。
敵人果然被吸引,主力趁此機會成功突圍。
然而,突擊排卻無力擺脫敵人兇猛的火力,30多名戰士一個接著一個倒下。
到最后,子彈都被打光了,突擊排也只剩下了8名戰士。
無奈之下,8名戰士只能往山上跑,但山的盡頭卻是一處50米多高的懸崖。
此時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敵人見狀也迅速撲了上來,向8名戰士喊話道:“只要你們投降,就保你們一條性命!”
相互攙扶著的8名戰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在想些什么。
敵人以為8名戰士已經動了心,不由得得意起來,然而接下來的場景,讓他們目瞪口呆。
原來這8名戰士從未被說動,他們互相對視也是為伙伴鼓足信心,接著他們縱身一躍,跳下了懸崖。
紅軍的精神就是,在面對生死時大義凜然,面對誘惑時不屑一顧。
后來,這種精神延續到了抗日戰場上,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到現在仍深入人心。
但這種精神,是唯利是圖的國民黨反動派所不能理解的。
或許,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認為跳崖殉身的這種做法是偶然的,但在這之后不久,又發生了一次紅軍跳崖的壯舉。
這年10月,紅六軍團決定向南轉移,從朱家壩出發,去印江方向與紅三軍匯合。
十八師師長龍云和團長田海清,被命令率領五十二團的800多名戰士斷后。
得知消息的敵人立刻圍堵上來,紅六軍團主力與前方敵人展開激戰,后方敵人便由五十二團攔截。
在五十二團的助力下,主力突破層層圍堵,終于突圍,順利與紅三軍會師,完成了中央軍委交給的任務。
然而五十二團卻陷入了絕境。
為了拖住敵軍,保證主力順利轉移,五十二團改道向西,一步步將敵人遷至了一個名叫“困牛山”的山峰。
這時,已經有400多名紅軍戰士犧牲了。
困牛山地理環境特殊,它的南、西、北三面都被黑灘河圍繞,山谷幽深,懸崖壁立,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東面。
但明知困牛山危險,五十二團還是毅然決然走了上去。
絕處逢生,師長龍云在關鍵時刻想到了一個突圍的辦法,那就是他率領200多人徒手攀爬懸崖到河溝尋找突破口,由團長田海清和剩下的100多名戰士掩護。
之后,田海清利用山上的有利地形與敵人展開了激烈交戰。
敵人的數次沖鋒都被紅軍打了下去,且傷亡慘重。
大概下午四時左右,敵人見困牛山上的紅軍巋然不動,氣急敗壞,為了攻破紅軍的防線,他們竟然做出了天理不容的舉動。
他們穿上了和老百姓一樣的衣服,并脅迫老百姓走在前面。
紅軍見狀,氣憤至極,他們想要開槍反擊,但看著無辜的老百姓,心腸怎么也硬不起來。
最后,紅軍只能朝天放槍,試圖嚇跑敵人,可這根本沒有任何力量。
就這樣,敵人步步逼近,紅軍步步后退,直到被逼到了懸崖邊上。
敵人仍舊用老一套誘惑紅軍,但每一個戰士都沒有動心,在最后時刻,他們紅著雙眼砸爛了武器,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
望著一眼看不到底的懸崖,戰士們深吸一口氣。
指揮員對司號員說:“再為同志們吹一次軍號吧!”
接著,司號員吹響了軍號,迎著夕陽,戰士們一個個跳下了懸崖。
等所有人都跳下后,司號員將軍號掛在胸前,也閉眼跳了下去。
這悲壯一幕感染了在場的所有老百姓,他們撲通跪倒在地,發出了凄厲的哭聲。
當年親歷的老人們晚年仍感覺歷歷在目,一老人回憶說:“紅軍打槍打得很高,不亂打,不打百姓。”
還有老人說:“跳崖的凈是些十五六歲的紅軍娃娃,在崖下河邊一帶,到處能夠見到紅軍的遺骨。”
另一邊,龍云師長帶領200多名戰士雖然沖出了突圍,但由于與主力失去了聯系,很快就遭到了敵人的追擊。
在一次戰斗中,龍云師長不幸被俘,被押至長沙囚禁。
在監獄中,敵人對他實施了殘酷的刑罰,但他始終保持高尚氣節,直到1936年3月被敵人折磨致死。
至此,五十二團幾乎全團犧牲,只有一人死里逃生,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這個人就是那名跳崖的司號員。
司號員名叫陳世榮,原名何步榮,12歲就參加了紅軍,之后被分配到五十二團當司號員。
跳崖的時候,陳世榮只有17歲,由于年紀小、身體瘦弱,他被樹枝掛住才免于一死。
但當他醒來后,戰友們已經全部犧牲,他忍著悲痛隱藏了起來,等敵人的搜尋隊離開后,他才敢慢慢向附近的村莊走去。
誰知他在半路竟然遇到了土匪,對方兇神惡煞非要殺了他,幸而有人勸道:“這么大點兒的孩子,為難他干什么?”
陳世榮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被當地人陳國善救下并收養,改名后就定居在馬槽溪村。
之后,陳世榮娶妻生子,他將自己的經歷講給下一代聽,胸前的軍號也被他一直珍藏到去世。
據陳世榮的兒子陳德昌回憶:“父親走得最遠的一趟行程是去了長沙,當他看到林立的高樓,繁華的市井和熱鬧的人群,哽咽到久久不能說話。”
陳德昌還說,新中國成立后,父親陳世榮每逢清明節都要去他當年跳崖的地方看看,祭拜他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友。
2001年,陳世榮老人去世,五十二團最后的幸存者也離開了人世。
但英雄離世不代表著故事終結,五十二團的紅軍精神將永傳于世。
陳德昌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當上了一名鄉村醫生。
陳德昌是個好醫生,為人民辦了實事,也贏得了一致贊揚。但面對贊譽,他始終謙遜,表示:“我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不管在什么行業,都要愛崗敬業,才會無愧于紅軍后代的身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