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自古以來就深受國人們的喜愛。不僅僅因為蓮花代表著純潔與吉祥,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更將對蓮花的喜愛上升到了對出淤泥而不染品質,潔身自好而自守的贊賞的高度。這使得蓮花在國人的心目中擁有者更為深刻而豐富的意涵,因此對蓮花紋理的喜愛與應用也就相當普遍了。
其實,古人對蓮花紋理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例如西周出土的青銅燈上就經常出現蓮花紋。在陜西鳳翔出土的周代青銅禮器虎簋,最頂端便是立體的蓮花紋飾;館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梁其壺最頂端亦飾有鏤空蓮花瓣環繞壺口。
可見,蓮花紋理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很普遍了。而戰國時期最典型的蓮花紋飾就體現在收藏于故宮的蓮鶴方壺,他融合了先秦時期晉楚地區的特色,以栩栩如生的絕美雙鶴和精致鏤空的并蒂蓮花,被譽為中國“青銅時代的絕唱”,更是先秦時期青銅器蓮花紋理的典型代表。
雖說先秦時期的青銅蓮花紋飾之精美已讓人嘆為觀止,但蓮花紋飾大規模應用則始于南北朝時期,大概因為此時佛教文化的興盛,使得出淤泥而不然的蓮花被被賦予了更深藏此的宗教寓意,便讓蓮花紋理更為廣泛地流傳開來。
從南北朝到唐朝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蓮花紋飾被廣泛地應用在石刻、陶瓷、銅鏡、服飾、彩繪和壁畫等領域。尤其在陶瓷藝術上, 出現了許多經典的蓮花紋飾特征,如國博收藏的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其蓮花紋飾,美輪美奐且豐富多姿,既有單線雙線、寬瓣、寶裝、凸面、正面、側面等諸多形式,又有立體狀的蓮花雕刻,足以體現當時具備的精湛的陶瓷工藝,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代以后,蓮花紋飾就逐漸作為輔助紋飾來使用了。但隨著士大夫階層的興起,將:“理學”思想融入藝術文化成為宋元時期的主流。這使得蓮花紋理的創作也越發趨于理性與清雅,逐漸褪去了佛教的特性,而變得更為貼近生活。
明清時期興起的市井文化,更是讓蓮花紋飾更加的接地氣,并滲透進了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此時典型的蓮花紋理有“一品清廉”、“百年好合”、“蓮生貴子”、“和合如意”等平易且帶有煙火氣息的美好寓意,成為了市井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元素,而流傳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