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達茂旗巴音花鎮那廣袤無垠的5000畝馬蘭花海,一場別具一格的“馬蘭花開”沉浸式草地音樂會精彩上演。這場音樂會,沒有華麗舞臺燈光的雕琢,也不見規整觀眾席的設置,本土藝術家、文化學者與游客、牧民圍坐于紫色花叢間,以天地為幕布,以清風為伴侶,共同勾勒出一幅自然與藝術交融的絕美畫卷,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歌游內蒙古”獨特的文化魅力。
國家一級詞作家康也維在現場深情分享《我思念草原》的創作故事,瞬間將眾人拉回到那段純真質樸的草原歲月。他提及歌詞里“露珠打濕的琴聲幽遠,托起朝陽彩云滿天”這一充滿詩意的意象,源自少年在草原放牧的難忘記憶。每個草原上生活的人,跟隨勒勒車走遍天涯,阿媽的歌謠縈繞耳畔,伴他入眠。而在草原上,那琴弦縈繞的氈包、奶茶泡漲的古老傳說,都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孕育出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與自豪。這般情感的傾訴,讓現場聽眾仿若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草原生活的本真與美好,對草原的敬畏與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著名文化學者達·布和朝魯分享達茂民歌《花馬》與《草原晨曲》的故事淵源,為草原音樂文化的傳承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現場用蒙古語演唱《草原晨曲》的民歌版本,獨特的語言韻味與悠揚旋律,讓古老的歌謠煥發出新的生機。《草原晨曲》承載著草原人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寄托,在歲月的長河中流傳至今。達·布和朝魯的講述與演唱,不僅讓大家了解到民歌背后的歷史文化,更喚起人們對草原文化根源的探尋之心。
著名歌唱演員烏蘭紅梅獻唱《把你帶回我的草原》,歌聲如潺潺溪流,流淌出草原游子對家鄉熾熱的思念。歌曲中提及的寶格達山、氈房、奶酒等草原文化元素,在她的歌聲里鮮活起來,勾勒出一幅充滿自然美與淳樸生活氣息的草原圖景。游子離開故土,歷經漂泊,卻始終心系故鄉,試圖牽起友人之手,將草原的美好分享給對方,這份眷戀與熱忱,引發了在場游子們強烈的情感共鳴,也讓未曾踏足草原的人對那片廣袤大地充滿遐想。
彭志強演唱的《黃昏草原》,在余暉中演繹出別樣的草原情愫。當太陽收斂光芒,草原在暮色中展現出一種舒朗、純凈且大度豁然的寧靜。“當我沐浴著晚霞策馬歸來,思念的愛人守候氈房外,女兒和小青馬都向我奔來,黃昏草原蕩漾著愛。”在歌聲里,聽眾仿佛看到西沉的太陽以草原為背景,導演著一場恢宏熱烈的謝幕;看到白色氈包點綴在浩瀚綠色中,雖靜止卻充滿無言的生動;看到駿馬疾馳、騎手剽悍的身影,感受到草原的雄渾與豪邁。
音樂會現場,舞蹈家白曉明、笛子演奏家烏云圖、畫家茹少軍、原靜霞,以及本土網絡達人牧民宏宏、青年歌唱演員趙淑禎、白薩、高日、賈小冉等藝術家,與達茂聯合旗烏蘭牧騎隊員一同深入草原采風創作、即興表演,為音樂會增添多元藝術亮色。當馬頭琴的悠揚旋律與馬蹄聲共振,當蒙古舞掠過萋萋芳草,當笛聲穿透暮色中的花海,音樂如銀線串珠,將草原的碧野流云、氈房炊煙與民俗記憶編織成詩。藝術家們以天地為舞臺,用歌聲丈量草原的遼闊,以琴弦訴說歲月的深情,讓每一株馬蘭花都成為文化的注腳,每一縷晚風都流淌著人文的溫度。
這場沉浸式的藝術盛宴,不僅展現了草原風光的雄渾壯美,更揭開了其音樂文化的璀璨面紗——從古老民歌的即興吟唱到現代創作的深情演繹,從傳統樂器的天籟之音到跨界藝術的靈感碰撞,無不彰顯著草原文化的豐厚底蘊與鮮活生命力。“歌游內蒙古”的魅力,正是以音樂為舟楫,載著遠方的客人穿越自然與人文的雙重境界:既讓人流連于“天蒼蒼野茫茫”的詩意畫卷,更引領人們探尋草原兒女在長調短歌中沉淀的精神原鄉。當最后一個音符消散在暮靄中,余韻仍在聽眾心間激蕩——這是草原對世界的邀約,讓每一次聆聽都成為文化的相遇,每一次駐足都成為旅途中永不褪色的記憶,更為內蒙古文旅融合的新圖景注入了蓬勃的藝術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