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流行的一個段子是:
鷹醬:工業回流不是要制造T恤和襪子;
網友:那么要制造什么呢?
鷹醬:坦克、飛機和高科技產品
網友:可是,美國本來就是世界軍售大國啊
鷹醬:是哦,我們本來就生產坦克、飛機和高科技產品……
網友:所以美國早就再次偉大了!
鷹醬:確實,我……我已經……贏了?有什么不對呢?
瓜友:所以你到底在折騰什么?
最近很流行的一篇文章是:
中國有什么是美國沒有的?小手,龐大的李節性勞動力和數百萬工程師。
鑒于這篇文章語焉不詳,并且被廣大網友們嘲弄為:美國人種不行。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蘋果為什么不能在美國生產。
大家都知道蘋果前幾年遷到印度,然而印度代工廠的良品率較低,僅為34%,導致大量手機需要返工。此外,印度工廠的大腸桿菌超標問題也影響了蘋果手機的聲譽。然后去年又遷回了中國。
今年川普又發癲,逼得庫克表示,將要在印度建廠,誰知道川普表示:為什么不能在美國制造IPHONE。
蘋果為什么不能在美國生產?
最簡單的答案是:之前有投資機構核算過,如果一定要在美國生產iPhone可能漲價至3500美元/臺(現均價約100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的服務收入板塊,2025財年Q1:收入263億美元(同比+13.9%),占總營收21.2%,而蘋果2025的目標是,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25%。最重要的是,服務收入的毛利率高達超75%。而同樣的情況下,2025財年Q2(2025年1-3月):硬件毛利率為35.9%,低于去年同期的36.6%。
另外還有不到2%的廣告收入。也就是說蘋果的兩大收入板塊是硬件和服務,而服務的毛利率基本可以達到硬件的2倍多。某種意義上這也是高科技高科技壟斷和IOS系統圈地壟斷的結果。
作為一個企業,當然會追求高利潤的更多在自己的手里,這是蘋果為什么不在美國生產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更簡單了,一個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千真萬確真相是:目前而言,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全產業鏈的智能手機制造的國家。其他國家是什么情況呢?
印度:組裝為主,核心部件進口依賴度55%;
越南:出口導向型組裝,產業鏈深度不足;
美日韓:技術領先但制造環節外移;
產業鏈完整性:中國覆蓋從芯片設計(如華為麒麟)、顯示屏制造(如京東方)、電池(如寧德時代)、攝像頭模組到整機組裝(如富士康)的全鏈條,且所有環節均可本土完成。
全球地位: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占全球份額約67%),還擁有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際品牌,并在非洲、南亞等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技術突破:例如,京東方在顯示屏領域已接近三星和LG的水平,中芯國際在芯片制造上持續進步。
所以上面那張圖的真相是,美國少的不是小手或巧手,而是產業鏈和數百萬工程師。
就產業鏈而言,蘋果如果一定要回美國生產,面臨哪些問題?
一部iPhone包含約2700個零部件,涉及全球187家供應商,其中90%以上依賴東亞供應鏈(中國、日本、韓國等)。例如:
屏幕和電池主要來自韓國(如三星、LG);
相機傳感器來自日本(索尼)或美國(部分型號);
內存芯片來自美光(美國)或東芝(日本)。
美國本土僅能供應不足5% 的零部件(如部分玻璃外殼、激光傳感器和高端芯片),重建配套體系需5-10年,且需政府長期補貼。
最關鍵,最致命的是美國昂貴的人工,我們先假設他有熟練的工人和工程師?
美國工人普遍拒絕從事基礎組裝工作(如擰螺絲、貼標),更傾向技術崗位。若強行雇傭,人力成本將飆升,且管理復雜度遠超亞洲工廠。波士頓咨詢測算,若將20%產能移至美國,iPhone綜合成本將上升37%,售價可能上漲20%。
還有一個要命的問題,是美國的政治斗爭已經越來越白熱化,四年一個周期之后,政策可能天翻地覆。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如10%電子產品關稅)雖倒逼蘋果承諾5000億美元在美投資(如得州AI服務器工廠),但該投資集中于研發和服務器生產,非iPhone組裝。
政策周期短(每4年可能逆轉)導致企業不敢押注長線產業鏈建設。
某種意義上,不管特朗普對美國的企業家要求什么,其效率就如他500萬美元的金卡一樣,有效期四年。這還是在他的政策不應為中期選舉和美國法治的制衡而被推翻的情況下。
最后一個問題,工業回流是需要時間的,那么蘋果如果真的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把制造業全部搬回美國,需要多長時間呢?
短期(1-3年):可轉移部分非精密組裝(如服務器、包裝),但iPhone核心產線仍依賴亞洲。
長期(5-10年):需重建本土供應鏈集群,包括培養技術工人、吸引海外供應商設廠、開發自動化技術。英特爾前CEO基辛格指出,此類產業生態沉淀需“數十年”。
至少10年,投資3000億,成本漲3.5倍,試問,世界上會有任何一家企業愿意做這個事情嗎?更何況,這十年,蘋果面臨的還是中國品牌的趕超和競爭壓力。
綜上所述:蘋果無法在美國生產的核心原因,是東亞供應鏈生態的不可替代性——技術、成本、產業鏈深度綁定。若強行本土化,需10年以上周期和超3000億美元投資,最終將導致iPhone售價翻倍。因此,蘋果的策略仍是“有限妥協”(如投資服務器與芯片),而非顛覆現有供應鏈。
另一方面,蘋果制造如此,美國制造更是如此?
工業化這條路,新中國從學習蘇聯到學習美國,犧牲了幾代人才有了工業化的基礎。很多人都記得1979年改革開放,但更多人會記得,改革開放的前提是工業化的基礎,否則,我們賣什么?難道要和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一樣,賣糧食嗎?
幾千幾件衣服換一架飛機,首先衣服的生產,也是需要工業化基礎的。
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服裝業需出口約1億件襯衫才能換取1架空客A380飛機。
所以口頭上叫一句制造業回流很容易,但沒有幾代人的犧牲和風險,是回流不了的。
至于美國,就像開始的段子一樣,其實對于美國來說也是駁論:
別的國家要購買更多坦克和飛機,是因為不安全,而我們都知道美國基本上才是世界上動亂的根源。
問題在于,從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到敘利亞之亂,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國已經沒有武力威懾世界的能力了,又或者,他們已經沒有把握,從每一場戰爭里面,都能受益最大化了。
那么問題來了,就算美國可以生產更多的坦克、飛機和大炮,賣給誰呢?
更何況?就算是軍備,美國的優勢也漸漸沒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