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4日至9月15日舉行的第七屆全國運動會,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由北京與四川、秦皇島聯(lián)合承辦的跨區(qū)域全運會。
參賽代表團達45個(含香港、澳門地區(qū)),運動員7628人,設43個大項376個小項,首次引入女子足球、短道速滑等奧運項目,獎牌榜首次按 “金、銀、銅” 排序,總規(guī)模超出前六屆均值 40%。此時正值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關鍵期(投票日為9月23日,七運會閉幕8天后),賽事自然成為 “全民盼奧運” 的輿論預熱場。
美聯(lián)社、法新社等 26 家境外媒體聚焦入場式,BBC 記者記錄:“當45個代表團中有 32 個打出與奧運相關的標語或圖案時,鳥巢(當時尚未建設)的雛形似乎已在中國人心中搭建。” 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何振梁事后回憶:“這種全民參與的申奧氛圍,讓蒙特卡洛的評委們感受到中國申辦的堅定決心?!?/p>
七運會首次將獎牌榜與奧運項目掛鉤,新增的女子足球、山地自行車等奧運項目設 “奧運希望獎”,獲獎運動員自動進入國家集訓隊。例如,上海女足在七運會上的奪冠,直接推動該項目進入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女足獲亞軍)。
賽事期間,全國開展 “我為奧運捐一元” 活動,七運會組委會設立 “奧運希望基金”,僅北京賽區(qū)就收到23萬筆捐款(單筆最高5000元,來自首鋼工人集體捐贈)。《人民日報》開設 “七運與奧運” 專欄,每日刊登各地群眾盼奧運來信。
當七運會主火炬在9月15日晚熄滅時,距蒙特卡洛投票僅剩8天。那些在入場式上揮舞的 “盼奧運” 標語、團體操中拼出的五環(huán)圖案、看臺上此起彼伏的 “北京加油”,早已超越了體育賽事的范疇,成為一個國家對奧林匹克精神的深情呼喚。雖然2000年的夢想暫時落空,但1993年的這個秋天,中國人用七運會向世界證明:奧運不僅是運動員的競技場,更是全體國民對開放、團結、拼搏精神的共同向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