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泛黃的老照片,以歲月為顯影劑,悄悄定格下新中國成立后錢糧票證的斑駁年輪 —— 糧票上的油墨香里藏著計劃經濟的紋路,錢幣上的國徽光澤映著建設年代的體溫,那些被時光磨舊的票面褶皺間,正流淌著一個新生國家從物資短缺走向豐裕的最初脈動。
照片是上世紀80年代鄖縣(現十堰市鄖陽區)中嶺街二糧店門前的排隊場景,鄖縣居民需憑《居民糧食供應本》和省級糧票購買糧食。根據湖北省規定,城市居民按工種、年齡實行定量供應:體力勞動者每月27-45斤,機關干部24-28斤,中學生25斤,兒童12-20斤。糧票面額從半兩到百斤不等,1980年代鄖縣流通的主要是1971年版湖北省通用糧票(含1斤、3斤、5斤、10斤等)。居民每月初需持供應本到指定糧店領取糧票,再憑票購糧,若超量需購買高價“議價糧”。
中嶺街二糧店位于鄖縣老城區核心商圈,周邊聚集百貨公司、新華書店等機構,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動的中心。作為國有糧店,其營業時間嚴格固定(如早8點至晚6點),且每周一通常盤點歇業。店內倉儲條件有限,大米、面粉等主糧分裝在麻袋中,靠墻碼放,柜臺前懸掛“足秤足兩,童叟無欺”的標語。購糧流程繁瑣:居民先到窗口報所需品種和數量,工作人員用木牌登記后,再到倉庫提貨、過秤、裝袋,整個過程需耗時半小時以上。
盡管鄖陽地區在“五五”計劃(1976-1980)中提出糧食產量目標,但實際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1980年代初,鄖縣仍需依賴國家返銷糧補充供應。二糧店每日供應量有限,常出現“早到早得,晚到無糧”的情況。
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囤積心理”在80年代依然顯著。每逢春節、國慶等節日,居民會提前儲備糧食,導致糧店門前隊伍激增。此外,糧票的“第二貨幣”屬性加劇了搶購現象——部分家庭將節余糧票用于黑市交易(1985年鄖縣黑市1斤糧票可換0.8元現金),進一步推高了購糧需求。
這張60年代國營糧店老照片中,營業員們在“重要單位”工作,笑容敞亮。店內使用懸掛的鉤秤稱糧(米/面袋或托盤直接掛上),省時省力。柜臺前锃亮的鐵皮漏斗用于裝糧,顧客需抓緊口袋接糧以防撒漏。
1955年2月,天津和平路百貨公司花布柜臺前,售貨員正將舊幣標價“3750元/尺”改寫為新幣“0.375元”,這是新中國首次貨幣改革的微觀場景。由于第一套人民幣在戰爭時期發行,幣值膨脹嚴重,最大面額達5萬元,購買日用品動輒萬元,如1斤面粉需8000元,貨幣體系亟待重構。
根據國務院命令,新舊幣按1:10000兌換,小數點直接左移四位。天津市統一印制雙語價簽,要求2月28日前完成全市2.3萬個網點標價更換。新幣采用“元角分”十進制,發行3元、5元、10元等“蘇三幣”(蘇聯代印)。
1955年3月,天津西郊楊柳青鎮,孩子們在改裝卡車前,好奇地打量手中的新人民幣。車斗搭前懸掛著新幣兌換處,兌換車深入郊區,將新舊幣1:10000的兌換服務送到農民家門口。
孩子們手中的新幣與舊幣形成鮮明對比,新幣尺寸縮小三分之二,紙質光滑且含防偽水印,而舊幣多有殘損,對比發現新幣尺寸縮小三分之二,驚呼" 錢變 ' 小' 了!"
1955年3月1日,北京市百貨大樓(時稱 “北京市百貨公司王府井門市部”)貼著新舊幣折算對比。
這場被稱為 “貨幣瘦身” 的改革源于第一套人民幣的歷史局限性。作為誕生于解放戰爭時期的流通貨幣,舊幣因通貨膨脹形成了畸高的面值體系 —— 市場上流通的12種面額中,最大面值達5萬元,最小1元的購買力僅相當于戰前1枚銅板。百姓日常購物動輒甩出 “萬元大鈔”,買一斤玉米面需8000元,寄一封信要2000元,貨幣單位的龐大數字讓人心生惶惑。
1958年深秋的天津,和平區濱江道糧店,木質柜臺前,一家庭主婦攥著糧票,購糧后仔細扎緊袋口,轉身牽起腳邊的女孩,布袋里的大米隨著腳步輕晃,發出細碎的響聲。
根據1957年《天津市糧食供應實施細則》,家庭婦女屬于 “一般居民”,定量24斤 / 月,包含 “成品糧”(大米、面粉)占比60%,其余40%為雜糧(玉米粉、高粱米)。女孩按 “10歲以下兒童” 標準,每月12斤,且 “米麥類不得低于30%”。
1958年 “畝產萬斤” 的浮夸風正盛,天津郊區上報糧食總產量 120 萬噸,實際僅 85 萬噸,征購率高達 38%,導致城市庫存比 1957 年下降 22%。
1952年的沈陽工人村,這片由蘇聯專家設計的 “社會主義新型社區” 剛完成一期工程,照片是工人家庭口糧供應的 “工人村第一糧店”。
根據 1952 年《東北區市鎮糧食供應暫行辦法》,工人村糧店執行全國最高的重工業定量標準: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如冶煉、礦山工人):月均45斤,細糧(面粉、大米)占比40%,另加3斤黃豆、1.5斤食油;輕體力勞動者(如紡織、機械工人):月均36斤,細糧占比30%,食油1斤;家屬及兒童:成人28斤(含高粱米40%),10 歲以下兒童16斤,3歲以下幼兒8斤。
九十年代河南平原的曬谷場上,這款由河南省農業機械廠1988年定型生產的脫粒設備,每小時可處理濕稻3000斤,較傳統 “摔桶脫粒” 效率提升8倍。
打谷機男性負責 “喂料” 與 “翻谷”,需雙手攥緊稻把(每把約5斤濕稻),勻速送入滾筒進料口,腰部需承受每秒8次的高頻震動,熟練工每天可處理2000斤稻谷;翻谷者持木制耙子(齒距3厘米),將脫粒后的秸稈翻至滾筒二次碾壓,確保 “谷粒無殘留”;女性則承擔 “掃谷” 與 “清選”,使用竹絲掃帚(柄長1.5米)及時清掃濺落的谷粒(單日損耗率需控制在2% 以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