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創建紅色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強國之魂。大家好我是紅色傳承人郝文武,這里是南下支隊紅色傳承二百四十二講:今天探討的話題是張國燾分裂中央的時候并非孤立,以前我們講過張國燾分裂中央的錯誤,其實當時張國燾并非是孤立的,其中還是有幾個將領是堅決支持他的。今天我們就講講其中三個。
長征會師以后,張國燾分裂黨,肯定還有人支持,不然他也孤掌難鳴。今天要講的這三個支持者,其中兩個來自紅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長征將近一年,到達四川時人員損失慘重,戰斗力嚴重削弱,而紅四方面軍則相對完整地保存了實力,兵強馬壯。
這種實力對比的懸殊,讓張國燾滋生了權力欲望,他開始對中央領導地位產生不滿,斥責中央居然敗得這么慘,言外之意就是只有他才配擔任中央領導。
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堅持要南下建立川陜甘根據地。他認為紅軍應該在相對富庶的南方地區發展壯大,而不是去貧瘠的北方地區與強大的敵人硬碰硬,這種避實就虛的策略看似穩妥,實則貽誤戰機。北上抗日是黨的最重要戰略目標,關系到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張國燾的南下主張,無疑是分裂紅軍和黨,嚴重威脅革命的最終勝利。
張國燾利用他在紅四方面軍的影響力,大肆宣揚南下主張蠱惑人心,因此拉攏了不少干部和戰士。紅軍內部的團結在這個關鍵時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其中有三個重要將領也備受蠱惑。
先說第一個羅炳輝,當然,他最終迷途知返了。羅炳輝出身滇軍,在長征途中擔任紅一方面軍紅九軍團軍團長,負責殿后工作。他一向治軍嚴格,作戰勇敢,在紅軍中威望很高。在長征的艱苦歲月里,羅炳輝率領紅九軍團多次完成艱巨的阻擊任務,為中央紅軍主力贏得了寶貴時間。
可是在卓木碉會議上,來自紅一方面軍的羅炳輝卻出人意料地支持紅四方面軍的張國燾南下主張。羅炳輝支持張國燾的原因,可能是被張國燾的個人魅力和政治手腕所迷惑,也可能是出于對紅軍現狀的擔憂,認為南下是更穩妥的選擇。不管原因是什么,羅炳輝的這個決定無疑是錯誤的。
值得慶幸的是,羅炳輝沒有執迷不悟,短暫迷茫之后,他很快認清了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本質。最后,羅炳輝積極尋求回歸中央紅軍的機會,最終率領部下北上,在寧夏的將臺堡地區與中央紅軍會師,實現了迷途知返。中央對羅炳輝的錯誤沒有過多責備,反而更加重用他。羅炳輝后來被派往華中抗日前線擔任新四軍副軍長,繼續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1946年,羅炳輝不幸因病去世,年僅49歲。
第二位支持張國燾的是來自紅一方面軍的何長工。何長工與教員有著深厚的革命情誼,早年入黨并參加秋收起義,跟著教員一起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時期,何長工擔任紅八軍軍長,為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遵義會議后,何長工擔任紅九軍團政委,與羅炳輝搭檔,共同指揮紅九軍團。
懋功會師以后,何長工目睹了紅四方面軍的強大勢力,感受到紅一方面軍的疲憊不堪。他認為在當時的形勢下,張國燾的南下主張似乎更有利于紅軍的生存和發展。于是,何長工做出了錯誤抉擇,支持張國燾。何長工的支持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何長工內心深處始終對黨中央保持著忠誠。張國燾分裂活動失敗之后,何長工主動向中央和教員做了深刻檢討。中央寬宏大量地接受了他的檢討,并重新安排他到延安工作。此后,何長工先后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務,建國后擔任地質部副部長。1987年,何長工逝世,享年87歲。
第三位是陳昌浩,他本身就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曾與徐向前搭檔指揮紅四方面軍作戰。他年輕有為,能力出眾,在紅軍中威望很高。陳昌浩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接受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回國后,他積極投身革命,在鄂豫皖蘇區和川陜蘇區都擔任過重要職務。
他與張國燾關系密切,長期以來都是張國燾的堅定支持者。陳昌浩的支持使得張國燾的分裂活動更加猖獗。如果不是朱德、徐向前等人的堅決抵制,紅軍很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內部分裂。
長征結束后,陳昌浩與徐向前共同指揮西路軍。西路軍失敗之后,陳昌浩被派往蘇聯學習和工作長達十幾年。新中國成立后,陳昌浩回國在翻譯局工作。后于1967年7月30日自殺,主動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享年61歲,骨灰也被拋灑荒野。謝謝大家,今天就講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