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贗品在市場上高歌猛進,真品卻在法律與人性的夾縫中奄奄一息。2025年新《文物保護法》實施后, 60余萬未定級文物仍然在等待,元代以前陶瓷、商周青銅器等交易需備案審批。
很多藏家的藏品因無法取得“文物身份證”,只能鎖在保險柜里發霉。而古玩市場真正變成了贗品集散地,這個“古玩”的稱號該取消了。
真貨滯銷的深層困局,在扭曲的收藏生態中觸目驚心:號稱1億的收藏大軍里,九成人連氧化包漿都分不清,反倒覺得賊光锃亮的仿品“品相完美”。
某老板收的清代民窯青花罐一年沒賣掉,同店批發的仿乾隆粉彩瓶卻月銷百件。“500元搏千萬”的賭徒心理彌漫市場,真品藏家反而被譏諷“不懂撿漏”。
市場邏輯是荒誕的,某古玩商掰著指頭算賬:“收幾件康熙真品要壓款八十萬,三年未必出手。賣假貨呢?200進的‘宣德爐’轉手幾千,三個月能走二十件。”當法律鐵索捆住真品流通,暴利誘惑又催生贗品狂歡,堅守真貨的商人反而成了另類。
走進任何一座古玩城,千萬件“文物”在射燈下流光溢彩。冰冷現實卻是:民間流通的所謂古玩中,真品占比不足5%。
景德鎮作坊里,五十元成本的仿官窯梅瓶運到上海,身價便暴漲至五千;南陽某鎮批量生產的“商周青銅器”,化學銹蝕做舊后擺進高檔展柜,標價牌上赫然寫著五位數。百倍起步的利潤差,讓造假產業精密如瑞士鐘表。
還有配套話術。假貨販子深諳人性貪癡:給贗品杜撰“祖上在宮里當差”、“老宅拆遷挖出”的離奇劇本。偽造泛黃《文物》雜志特刊,請群演扮學者開鑒定會;在拍賣場、直播間安插“托兒”,把三百塊的仿品抬到30萬。
新《文物保護法》雖帶來陣痛,卻也推動市場刮骨療毒。檢察公益訴訟機制讓破壞文物者無處遁形,違法經營額超3萬元的將面臨2~10倍重罰。法律鐵腕正倒逼行業轉型。
首先透明化交易:新法要求文物交易在登記單位備案,堵住私下灰色交易。
鑒定專業化:以國家認證的“鑒定師”取代江湖專家,建立數據庫打破信息壟斷。
實體店轉型:古玩城變身文化體驗空間,講座展覽重塑消費者信任。
當某地攤販得意地炫耀“一知半解的比完全不懂的更好騙”時,這個行業早已在暴利中迷失。新法規的繩索或許勒疼了傳統經營,但信用體系與科技鑒定正為市場注入清流。
一些商人嘗試“15天包退”的承諾后,退貨率明顯開始降低:信任重建才是最大商機。
那位退掉假雞缸杯的買家后來在留言區寫道:“交十八萬學費才明白,天上掉的餡餅,八成是仿品作坊的模具。”當收藏從撿漏賭博變為文化修行,當法律鐵腕與科技慧眼共同發力,“假貨吃三年”的荒誕劇終將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