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署的“戰鼓”敲響,97歲的李嘉誠攤上事了。
5月份,香港廉政公署代號“戰鼓”的執法行動震動香江,十名男子在觀塘一處建筑地盤被帶走,他們中有總承建商員工、分判商高層,還有顧問公司的監督人員。
這場抓捕指向的住宅項目,正是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在2020年以49.5億港元高價投得的黃金地塊。
對于這一突發事件,長實集團迅速回應“高度關注”,支持廉署行動,正與香港房屋署商討后續處理方案。
風暴來得突然,卻并非毫無征兆。三個月前,李嘉誠因一場世界矚目的港口交易引發軒然大波,如今廉政公署的鐵腕行動,只是近期風波中的一環。
在更廣闊的資本版圖上,這位97歲的亞洲首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李嘉誠爆雷
在這一次廉政公署的“戰鼓”行動,被捕的十人涉嫌在觀塘住宅項目中行賄、受賄、串謀詐騙及使用虛假文件等,為工程質量埋下隱患。
涉事項目位于香港市區黃金地段,共有6座大廈,提供近3000個住宅,為觀塘安達臣道首置盤地盤。2020年5月,長實集團以近50億港元中標時,曾承諾打造高品質住宅。不曾想五年后,項目竟淪為腐敗溫床。
根據公開報道,安達臣道項目鋼筋工程分判商為節省成本,未按屋宇署批準的圖則執行,導致6棟大樓出現鋼筋數量減少、間距擴大、直徑縮窄及位置偏移等問題,部分區域甚至完全缺失鋼筋。分判商通過向負責監管工程的總承建商員工及工程顧問公司監督人員行賄,換取對違規行為的默許,并偽造工程驗收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廉政公署最初接到舉報時僅涉及一棟建筑,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卻發現六棟大樓均存在此類問題,無一樓宇得以幸免。
近年來,長實集團的日子其實并不景氣。財報顯示,2024年長實集團營收下滑3.63%,凈利潤暴跌21.24%。這一次“戰鼓”敲響,無異于向投資者本已緊繃的神經再插一刀。
2.“莫天真 勿糊涂”
表面看,“戰鼓”行動只是一起孤立的地盤貪腐案。但時間線的巧合令人深思,因為這距離李嘉誠的港口出售計劃被叫停僅過去三個月。
今年3月份,李嘉誠做出了一個震驚全球的商業決策,計劃以228億美元將旗下43個國際港口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咽喉要道的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
之所以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是因為這筆交易踩中了國家安全紅線。
巴拿馬運河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堪稱全球貿易命脈。若貝萊德完成收購,將控制全球10%的集裝箱碼頭吞吐量,甚至可能威脅中國“一帶一路”物流布局。
針對李嘉誠的賣港口事件,國務院港澳辦罕見發聲,直指交易“莫天真 勿糊涂”。
隨后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該交易表示高度關注并將依法審查,觸發長和系四大集團11天內市值蒸發700多億港元的資本地震。
“再強大的資本也拗不過國家意志”,港媒的評論一針見血。
當李嘉誠堅持其“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風險規避原則,在中美博弈白熱化時拋售敏感資產,商業邏輯與國家戰略迎頭相撞。觀塘項目貪腐案在此背景下爆發,不免引發外界對長和系內部監管的深度質疑。
3.口碑崩塌背后
李嘉誠在內地口碑的滑坡,非一日之寒。
早在港口事件爆發之前,李氏標志性的囤地模式就早已被廣為詬病。旗下公司多個內地項目拖延開發十余年,低買高賣套利,被批“透支城市發展潛力”。
然而李嘉誠也并非吝嗇之人,李嘉誠基金會數據顯示,他累計捐款超300億港元,其中45%投入教育事業。汕頭大學獲其百億資助,成為中國唯一由私人資金長期支持的頂尖學府。汶川地震他捐出1.3億港元,創下個人捐款紀錄。
但今天,這些善舉難以挽回口碑滑坡,李嘉誠商業哲學與新時代的價值期待已產生深刻斷裂。在內地經濟崛起、民族意識覺醒的今天,社會對企業家提出更高要求:不僅要會賺錢,更要有家國情懷。
相比之下,霍英東抗美援朝時期突破封鎖向內地運送物資,晚年全力支持中國體育事業;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鄭裕彤家族,近年轉向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投資。這些港商在國家需要時選擇了與國家站在一起。
當資本無國界遇上國家意識覺醒,精明的商人發現,曾經無往不利的商業智慧,在新時代突然失效。
97歲的李嘉誠或許仍是資本運作的大師,但他面臨的游戲規則已然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