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消費 陳碧婷
前段時間,一張有關“中國人主流娛樂方式在三年前和目前參與人數”的調研截圖廣為流傳并引發熱議。
據截圖中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增長率最高的娛樂方式前三名分別為逛公園、city walk和瑜伽,減少最多的是KTV、密室逃脫和夜店。在這之中,KTV消費參與度下滑可謂相當明顯。
從上世紀末開遍大街小巷的門店,到現在逐漸被消費者所拋棄,KTV的高光和隕落的確代表了一段時期的變遷。
眼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唱歌, KTV行業把目光聚焦在了“銀發一族”。
從高處跌落
KTV最初起源于日本。1971年,一個叫井上大佑的日本樂手發明了一款小型伴奏機器,通過播放伴奏的形式來讓人跟著唱歌,這也是卡拉OK的雛形。
上世紀80年代末,北京出現了內地首家KTV門店,彼時流行音樂開始興起,無論休閑聚會還是商務洽談,在KTV進行都是頗有面子的安排。
尤其在2000年以后,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娛樂方式有著更多的消費需求, KTV行業正式步入發展快車道。
2014年前后,國內線下KTV門店數量達到巔峰時刻,全國門店數突破12萬家,其中就包括錢柜、好樂迪等知名連鎖品牌,高光時期單日營收甚至能夠達到近百萬元。
巔峰過后,物極必反,從2015年開始KTV的倒閉潮席卷而來。據不完全統計,過去近10年來,好樂迪、大歌星以及被稱為高端KTV代表的K歌之王等,齊齊萎縮。
逆境時期,KTV并非沒有主動尋求自救策略。一方面通過降價推出9.9元體驗券、99元包夜等優惠活動來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群體;另一方面在模式上,努力把KTV作為基礎場景引入火鍋等餐廳元素,真正實現了“吃著火鍋唱著歌”。只是,種種自救策略效果不佳。
據天眼查數據,2015年-2024年國內KTV門店倒閉了7萬家;截止到今年5月,國內注冊的9.7萬家KTV相關企業中只有3.94萬家存續,大多都處在注銷或停業狀態。
《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披露,自2020年以來 KTV行業的整體客流量下降超過70%,如今在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幾乎很難再看到KTV的身影。
何以無人問津?
KTV走向落寞,有著多重因素的影響,“失寵”年輕人是最根本的原因。
首先來看競爭局勢,由于KTV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消費場景很容易就會被新興的競爭對手所取代。
行業內,線上渠道如騰訊旗下有“全民K歌”、阿里有“唱鴨”、網易推出了“音街”等,在具備社交屬性的前提下,成為不少年輕人的裝機必備app。
線下市場,時間更加靈活的迷你KTV爆火出圈,地鐵口、商圈旁,在一個只有兩平米的玻璃房間內實現想唱就唱的需求,一小時售價普遍僅需十幾元。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早在2017年我國線下迷你KTV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31.8億元,相較于2016年增長92.7%,到2018年增速仍然沒有放緩。誕生了包括友唱、咪噠、哇屋等品牌,均有著不錯的融資表現,友唱更是只用大半年時間裝機量就超過5000臺,覆蓋全國140座城市。
行業外,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追捧及互聯網崛起所帶來娛樂方式的轉變,同樣給了線下KTV市場當頭一棒。
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新興娛樂,大肆爭奪KTV的年輕客戶。有網友直言,“在KTV聚會就是一人唱歌,其他人玩手機,堪比一場酷刑,桌游等娛樂方式的參與度明顯要高得多”。
再加上抖音、小紅書等社媒平臺對用戶注意力的搶占,自然也就沒人愿意去 KTV這種“無聊又費錢”的線下場所了。
導致KTV沒落的原因,還包括內部發展困境,如高昂的運營成本和版權危機。
眾所周知,線下KTV門店動輒需要數千平米的場地,租金成本能夠占據到運營總成本的30%-50%;此前由于版權意識不強,KTV借機快速擴張,如今在版權意識提升后很多歌曲已經無法出現在KTV的點歌系統中,體驗也就變得越來越差。
未來靠老年人?
在這場行業黃昏中,KTV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但仍在勉力掙扎。
以2017年成立的連鎖KTV品牌“魅KTV”為例,憑借輕資產和智能化的運營模式逆勢增長,兩年時間開出400家門店,官網顯示截止到今年5月旗下簽約門店數已經突破900家。
2025年初,魅KTV創始人湯紅偉對外公布了公司港股上市的計劃,然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太多實質性動作。
音樂社交平臺“唱吧”早在2018年就進入了上市倒計時,至今,仍杳無音訊。
外部輸血短期內指望不上, KTV該如何延續生命周期?
技術賦能是當下的KTV門店所選擇的策略。最近兩年隨著AI等技術革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KTV開始通過AR沉浸式包廂、全息投影、智能點歌系統等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沉浸式的唱歌體驗。尤其是 AI修音功能的上線,哪怕五音不全,也能唱得動聽。
不過,這只能是錦上添花。如果不能將年輕消費群體留下,KTV最終只能是明日黃花。
整個KTV行業,似乎已逐漸接受了失去年輕人的殘酷現實,試圖抓住有錢有閑的“銀發一族”。
事實上,越來越多退休后的銀發一族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和維系社交圈, KTV在此過程中扮演了平臺性的角色。
相較于廣場舞等活動,唱歌的門檻要低很多,很多KTV門店也對相應的軟硬件設施進行了優化,包括語音點歌、無障礙通道、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等,甚至還有部分門店能夠通過“健康K歌”的系統來實時監測心率。
據美團所發布的《2024中國KTV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占比已經達到了35%,人均消費頻次是年輕人的1.8倍,老年人儼然成了KTV的救命稻草。
吸引老年群體的策略本身并沒有錯,不過向來以重資產投入的KTV行業在面對整個消費趨勢的變遷時,只想著靠老年人來“續命”恐怕還遠遠不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