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能源汽車的轟鳴聲尚未消散,傳統燃油車的引擎聲已漸顯疲憊。202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跌至4.3%,今年一季度進一步下探至3.9%——這個數字不僅低于工業制造業平均水平,更折射出整個行業正在經歷的畸形競爭。中汽中心董事長的一席話直指要害:"內卷式"競爭正將汽車產業拖入惡性循環的深淵,而這場以"價格戰"為名的狂歡,最終可能讓所有人成為輸家。
一、價格戰:飲鴆止渴的生存游戲
在終端市場,價格戰已演變為沒有硝煙的戰爭。某新能源品牌每降1萬元,競爭對手必須跟進3萬元才能保住市場份額;合資品牌燃油車庫存積壓,不得不以"腰斬價"清倉;甚至豪華車市場也難逃魔咒,BBA的入門車型價格體系瀕臨崩塌。這種以犧牲利潤換取銷量的策略,看似在存量市場中搶得一杯羹,實則將整個行業拖入"增量不增利"的泥潭。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產業鏈的連鎖反應。當整車廠將成本壓力向上游轉移,零部件采購價年均10%-15%的降幅成為懸在供應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某 Tier1 供應商透露:"過去三年,我們被迫將某核心部件成本壓縮40%,這迫使我們在材料替代、工藝簡化上不斷突破底線。"當質量管控讓位于生存本能,零部件質量隱患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品牌危機。
二、系統性風險:從供應鏈到消費端的傳導
這場內卷式競爭正在制造三重風險:
第一,技術創新的停滯。當企業將90%的精力投入價格博弈,研發投入必然被擠壓。某傳統車企工程師坦言:"原本計劃投入的智能駕駛迭代資金,不得不挪用于補貼終端促銷。"這種短視行為正在削弱中國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供應鏈的脆弱化。中小零部件企業面臨"不降價等死,降價找死"的困境。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零部件行業平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達112天,超三成供應商現金流瀕臨斷裂。一旦關鍵環節崩塌,整個產業鏈將面臨系統性風險。
第三,消費信任的透支。當"降價減配"成為行業潛規則,消費者對汽車品質的擔憂與日俱增。某第三方質量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零部件投訴量同比增長67%,其中"以次充好"類投訴占比超四成。
三、破局之道:從紅海廝殺到價值共生
要打破這個死亡螺旋,需要三重轉型:
1. 重新定義競爭維度
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曾說:"汽車行業的終極競爭是生態競爭。"頭部企業應率先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能源生態等領域構建差異化壁壘。比亞迪通過刀片電池技術重塑安全標準,華為通過鴻蒙座艙打造生態入口,這些案例證明:技術壁壘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2. 構建產業命運共同體
長安汽車與寧德時代、華為打造的"CHN平臺",開創了整車廠與供應鏈深度綁定的新模式。通過股權合作、聯合研發、收益共享,將零和博弈轉化為共生共贏。這種模式值得推廣:建立行業級質量追溯體系,對關鍵零部件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讓"質量紅線"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3. 政策與市場的協同治理
建議借鑒歐盟《新電池法》經驗,建立汽車產業健康度評估指標,將研發投入占比、供應鏈穩定系數等納入考核體系。對惡意價格戰實施反壟斷調查,對技術突破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用"有形之手"引導行業回歸價值競爭。
站在2025年的產業拐點回望,汽車行業的內卷之困恰似一面鏡子:照見的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陣痛,映射的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代價。當潮水退去,那些真正在技術研發、用戶體驗、生態構建上持續投入的企業,終將穿越價格戰的迷霧,在價值競爭的新賽道上領跑。而整個行業需要明白:汽車不是快消品,價格戰打不垮對手,但能摧毀整個產業的未來。唯有跳出內卷陷阱,中國汽車才能真正駛向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