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天杰的“回歸話題又一次把籃球圈的氣氛炒到了頂點,曾經在賽場上大喊“我是日本人,把擊敗中國隊當成人生目標,轉身卻又想回來混CBA,這樣的劇情擱誰身上估計都得讓人心里膈應一下,畢竟體育圈向來講究個身份認同感,尤其是中日籃球的這層關系,張本的反轉操作,直接讓網友們炸了鍋。
說到底,張本天杰的故事其實挺典型,生于遼沈的體育家庭,靠著家學淵源,少年時也算是圈內有點名氣的苗子,結果16歲跟著母親一起去了日本,沒多久就選擇入籍,改名換姓,全盤接受新身份,外人看來,這叫認清現實、選擇賽道,畢竟在日本那樣的環境下,歸化球員本來就不算稀罕事,可問題在于,張本這一條路走得太絕,徹底把“中國人這個標簽撕得干干凈凈,甚至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自己就是日本人,連東北口音都沒遮掩,這種強行切割的操作,難免讓球迷心里過不去。
場上表現如何,數據不會騙人,張本剛入日本國家隊那會兒,確實打得風生水起,不管是三分命中率還是籃下爆發力,在B聯賽都有一席之地,可隨著年紀上來,傷病加身,競技狀態直線下滑,曾經的“日本歸化球員頂流,如今卻只能在替補席上擺爛,失誤多了,三分不準了,關鍵時刻沒法站出來,連隊友都開始對他愛答不理,這一幕說實話,多少有點“高開低走的意味。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場,得數2021年對中國隊那場,比賽里張本的動作就沒消停過,“剪刀腳放倒中國球員,賽后不道歉還繼續“對噴,各種搶球、拉扯、演戲,仿佛全場都在找存在感,裁判也算有眼力,沒讓他得逞,但中國球迷的怒火已經點燃,網上一片“他不配的聲音,這種對抗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較量,更像是情緒宣泄的出口,誰都明白,體育精神講的不是你怎么耍賴,尤其是面對老東家時的態度問題,更讓人難以接受。
你說巧不巧,等到在日本混不下去了,張本的目光又瞄上了中國,打著“游子歸鄉的牌子,想回CBA撈金,球迷們一看這劇情,基本都不用多解釋,直接上線“點贊回懟,有的說“數典忘祖,有的說“中國不收破爛,情緒很真實,也很直接,這種時候,誰還會買賬他那套苦情戲路數,畢竟當初罵得最狠的、割得最干凈的,就是他自己,如今想要回頭,真當大家健忘嘛。
當然,站在理性點的角度,球員改國籍其實并不稀奇,職業生涯就這么幾年,誰都想搏個好機會,張本在日本獲得的榮譽,客觀說也算拼過,但問題在于,身份認同這事,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尤其是在中日體育對抗這樣敏感的場合,他每次賽后接受采訪都強調“我就是日本人,把自己的成長和榮譽全數歸功于日本,這種徹底割裂的表達,確實容易讓人有心理落差,你說你混得好,沒人說什么,混不下去了又想回來,這種“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的操作,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再說球員職業生涯的現實殘酷,年紀一大,傷病一多,競技狀態下滑,職場的溫度也就涼了,張本不是第一個高開低走的球員,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但問題在于,他的選擇和表達方式直接把自己架到了風口浪尖,球迷們的抵制不只是情緒發泄,更是對“身份背叛的一種集體反應,畢竟誰都可以接受失敗,但背叛是另一回事。
細看張本這些年的軌跡,其實很像一場“農夫與蛇的現實劇,剛去日本時被排擠,后來靠努力進了國家隊,成了“歸化球員代表,結果反手就把中國隊當作頭號敵人,場上各種挑釁、場下各種表態,最后在日本失勢,又想回來找機會,這種反復橫跳的行為,也難怪成為球迷口中的“反面教材。
當然,體育圈歷來不缺“回頭客,但張本天杰的案例注定不會被輕易原諒,原因很簡單,體育是講情懷的地方,民族自尊和國家立場,有時候比球技更重要,球迷可以包容失誤,甚至能接受你去別的國家發展,但唯獨過不去“背叛的這道坎,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不收破爛這樣的聲音會刷屏,哪怕有些話說得重了,情緒背后其實是對立場的堅守。
結尾再說一句,張本天杰的這場“國籍鬧劇或許還會繼續發酵,但中國籃球圈的態度其實很明確——我們歡迎真正的歸來者,也欣賞有能力的球員,但對于那些把愛國情懷踩在腳下、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投機者,球迷的答案只有一個:不歡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