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穎主演的高概念短劇《在人間》自開播以來,以獨特的 “虛擬空間” 和 “多重人格” 設定,構建了一個充滿懸疑與奇幻色彩的故事,迅速成為話題中心。
尹昉飾演的徐天體內蟄伏著七重人格,趙麗穎的賈小朵作為最活躍的副人格,被心理醫生選中執行一場殘酷任務:清除其他人格。而當她以為自己即將勝利時,冰冷的真相浮現——她才是最后需要被消滅的那一個。
從觀眾評價來看,趙麗穎的表演成為這場人格戰爭的靈魂。她摒棄了依賴臺詞的常規路徑,轉而用身體的顫抖、呼吸的凝滯、指尖的微顫構建角色靈魂。當男性人格“徐天”在虛擬游戲中切換為“賈小朵”,她僅靠撫摸臉頰、插兜站立的姿態轉變,就完成了性別氣質的顛覆。
不少觀眾稱贊她這次突破了自己。賈小朵這個角色神秘、勇敢又內心脆弱,趙麗穎演繹得淋漓盡致。不同世界里的狀態切換,眼神全是戲。從冷面“反叛人格”到脆弱“主人格”,趙麗穎通過瞳孔震顫、呼吸節奏變化等細節,實現“無妝容切換”,完成了“賈小朵式”反差。有觀眾驚嘆:“她的眼神能同時傳遞狠戾與清澈,像兩個人格在爭奪身體。”而在徐天附身賈小朵的戲份中,她模仿尹昉的肢體語言,甚至調整聲線,被贊“打破性別界限的沉浸式演繹”,隔著屏幕觀眾都能感受到其細膩的演技。
也有部分觀眾認為趙麗穎在劇中的表現仍需要提升,認為她眼神空洞木訥,看不出想表達的情緒,飾演角色底色趨同,甚至認為她是 “劇抬人”,離開古偶演技原形畢露。但從另一些觀眾反饋來看,這種說法并不客觀。在《在人間》里,趙麗穎展現了角色復雜多面性,她對賈小朵的詮釋,從高冷到小心機,從淡漠疏離到天真幸福,情緒傳遞準確且細膩。而且,回顧趙麗穎演藝生涯,從《新還珠格格》晴兒、《陸貞傳奇》陸貞,到《花千骨》《楚喬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再到現實題材《幸福到萬家》《風吹半夏》以及電影《第二十條》,可以看出,趙麗穎一直在不斷突破自我,力求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這部劇的另一個焦點在劇情設定上,作為國內的第一部水仙劇,創新吸引觀眾的同時必然伴隨爭議。《在人間》的敘事如萬花筒般眩目——非線性剪輯、意識流鏡頭、哲學化對白,讓部分觀眾直呼“每個字都懂,連起來卻看不懂”。
下沉市場觀眾抱怨觀劇門檻過高,心理學界質疑劇中“人格相殺”情節可能污名化精神疾病,特別是結局“病未治好”的設定引發爭議:“徐天依然逃避現實,這算治愈嗎?”。加上收視數據亦呈現兩極:首播熱度沖上4418創短劇紀錄,目前熱度最高7542,云合數據一直不顯眼,后期更是遭遇滑坡。
《在人間》的先鋒性不僅在于題材,更在于其對觀眾耐心的挑戰:
劇集通過人格“廝殺”暗喻原生家庭創傷(如鐵林映射父母分離)、社會壓力下的自我分裂,將專業議題轉化為戲劇沖突。結局“藏愛于心底”的設定,傳遞“與自我和解”的治愈內核,引發“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共鳴,以一場極致的BE美學完成救贖。賈小朵化作數據流消散前的“虛擬婚禮”成為催淚核彈:赤腳踩在電子星河上的新娘,一句“我愛你”被劈裂成甜膩與機械的雙重聲調。
徐天最終回歸現實,帶著那句令人心碎的承諾:“以后我把你藏起來,藏在心里了”。彈幕淹沒在淚海中——原來最痛的告別,是與自己的某部分永別。
僅8集的體量,以高密度反轉(如第3集全員人格身份反轉)打破注水套路,被稱“每秒都是信息量”。賽博朋克視覺風格(洪崖洞霓虹、列車墜海)與意識流美學的結合,為國產劇開辟新賽道。
當內娛沉溺于甜寵與仙俠的流水線生產時,趙麗穎選擇闖入意識迷宮的險峰,在人格裂痕中尋找表演的真諦。
真正的治愈從不在遠方。賈小朵消散前最后撫摸徐天臉頰的溫度,徐天將破碎自我縫合成完整靈魂的勇氣——每個在人間沉浮的現代人,都在鏡像中看見了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與不同版本的自我談判,在虛擬面具與真實欲望間尋找平衡點。當《在人間》列車駛向終點,觀眾猛然驚醒:原來學會接納體內所有喧囂的聲音,才是對生命最深刻的救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