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小腦萎縮的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密切相關,其核心病機可概括為脾腎兩虛、痰濕瘀阻。小腦萎縮患者的典型癥狀,如走路不穩、肢體困重、畏寒乏力等,正是脾腎陽氣虧虛、痰濕阻滯經絡的外在表現。
具體而言:是由脾腎陽氣虧虛、痰濕瘀阻經絡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脾腎陽氣虧虛:脾虛失運: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腦髓失養,導致肢體痿軟、乏力,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腎虛髓空: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陽虛衰則溫煦失職,腦髓空虛,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甚至記憶衰退。
痰濕瘀阻經絡:脾腎陽氣不足,水液代謝失常,痰濕內生;氣血運行無力,瘀血阻滯,痰瘀互結于經絡,阻礙氣血上達腦髓,加重共濟失調,表現為步態不穩、舌苔厚膩、舌質紫暗。
張女士,小腦萎縮病史 5 年,主要表現為走路搖晃、需扶拐行走,肢體困重怕冷,遇寒或疲勞后癥狀加重,伴有腰膝酸軟、食欲差、大便黏滯。曾嘗試康復訓練及西藥,效果不佳。
刻診:面色萎黃,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滑,下肢水腫明顯,辨證為脾腎兩虛、痰濕瘀阻。
盛勁強大夫為其開方:制附子、干姜、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法半夏、陳皮、川芎、天麻、炙甘草。
第一步:溫補脾腎陽氣
制附子、干姜:大辛大熱,直入脾腎,溫補下焦陽氣,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
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增強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成,改善乏力、食欲不振。
第二步:祛濕化痰通絡
法半夏、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消除困重、舌苔厚膩;
川芎、天麻:活血行氣、平肝熄風,改善腦絡瘀阻與肢體不穩;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解附子燥性,保護脾胃。
治療效果
1 療程(24天)后:畏寒減輕,食欲提升,大便成形,肢體困重感稍有緩解;
3 療程后:可獨立行走 20 米,下肢水腫消失,舌膩漸退,脈沉細好轉;
6 個月后:步態穩度恢復,能完成基本日常家務,腰膝酸軟基本消失,復查顯示小腦萎縮進展停滯。
盛勁強大夫強調:小腦萎縮調理需遵循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原則。痰濕較重者,初期可適當加強祛濕藥比例;陽氣恢復后,逐步轉為以溫補脾腎、填精益髓為主,鞏固療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