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蟲,今天來聊一聊日本的“垃圾”文化。去過日本旅游的朋友們大概都能發(fā)現(xiàn)一個 “詭異” 現(xiàn)象,那就是如果你不小心買了食物打算邊走邊吃,吃完后你就發(fā)現(xiàn)街道上根本找不到垃圾桶,而你又不敢隨意丟棄,只能尷尬的一直拿著垃圾直到走回住處再處理。
這個問題也困擾著越來越多赴日游客——日本觀光局(JNTO)也就是國家旅游局調(diào)查顯示:
22%游客將"很難找到垃圾桶"列為日本旅行時的頭號難題,超過語言障礙(15%)和景點擁擠(13%)。這不僅反映出日本社會獨特的文化禮儀和習慣規(guī)則,甚至還牽涉到一段讓人痛心的恐怖襲擊歷史記憶。
一、"自帶垃圾回家"的國民默契
對日本人而言,街頭飲食本身就不合禮儀。本地人從自動販賣機或便利店購買食品后,更傾向于帶回辦公場所或家中食用,而非邊走邊吃。若必須在外解決,他們會隨身攜帶小塑料袋來收納垃圾,直至找到分類投放點再處理。這種習慣源于日本社會對"公共空間責任"的共識,即:個人產(chǎn)生的垃圾理應由自己負責處理,而非依賴公共設施。
以垃圾分類為例,部分日本城市將垃圾細分為20余類,從塑料瓶的瓶蓋、瓶身到標簽都需分開投放。嚴格的分類體系使得街頭垃圾桶容量有限,這也間接強化了"垃圾帶回家"的行為模式。
二、旅游業(yè)沖擊下的規(guī)則調(diào)整
日本奈良縣的鹿群曾經(jīng)因為游客丟棄的塑料垃圾陷入生存危機——2019年9只鹿因誤食垃圾死亡。
早在1985年,奈良公園為防止鹿翻找垃圾桶,便撤掉了園內(nèi)全部垃圾箱,僅以英文標識呼吁"請勿投喂/亂扔垃圾"。但隨著游客激增,傳統(tǒng)"自律模式"難以為繼,如今熱門景點已增設太陽能垃圾桶,桶身印著"拯救小鹿"的英文警示。
東京澀谷的萬圣節(jié)狂歡也曾因垃圾成災引發(fā)爭議。當?shù)卣疄榇顺雠_街頭禁酒令,除控制噪音外,更試圖通過減少即棄食品消費,從源頭降低垃圾產(chǎn)生量。社交媒體上,游客們分享著"尋桶攻略":自動販賣機旁常設有小型垃圾桶,便利店則是最可靠的臨時投放點。
三、恐怖襲擊陰影下的安全考量
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襲擊事件,成為日本公共空間管理的轉(zhuǎn)折點。邪教成員將毒氣裝入塑料袋丟棄在垃圾桶內(nèi),導致14人死亡、5500余人受傷。此后,日本地鐵站的垃圾桶大多更換為透明塑料袋,以便安檢人員快速排查危險物品。這一設計調(diào)整并非孤例——1970年代愛爾蘭共和軍炸彈襲擊后,倫敦地鐵也曾大規(guī)模撤換垃圾桶;2004年馬德里火車爆炸案后,日本部分鐵路線甚至一度停止設置垃圾桶。
四、游客應對指南:入鄉(xiāng)隨俗與實用技巧
對于外國游客,適應"無垃圾桶環(huán)境"需掌握兩個核心原則:
*提前規(guī)劃垃圾處理:在便利店購物時便完成垃圾投放,因為多數(shù)店鋪內(nèi)會提供分類垃圾桶;或者外購食物帶回室內(nèi)享用。
*隨身攜帶收納工具:日本有傳統(tǒng)的"風呂敷"(即日式包袱布)可臨時充當垃圾袋,兼具環(huán)保與文化紀念的價值。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的清潔神話并非完美。有游客吐槽:"在東京暴走2萬步,手里的三明治包裝紙要等到回酒店才能扔掉。"這種"不便"恰恰折射出社會共識的力量——當個體愿意為公共環(huán)境承擔更多責任,制度成本與設施依賴便會相應降低。
從奈良的鹿群保護到地鐵的反恐設計,日本的"垃圾桶缺位"既是文化自律的產(chǎn)物,也是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縮影。當我們驚嘆于其街道整潔時,或許更該思考:在便利與責任之間,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
如果是你,你愿意試試“隨身帶垃圾” 的旅游出行嗎?歡迎分享你的觀點~
(本期文案參考:CNN 報道《Japan is a model of cleanliness. So where are all the trash cans?》、日本觀光廳數(shù)據(jù)、旺旺中時報道《游日旅客困擾「這設施太少」有解法CNN揭沉重歷史令人辛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