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跨越時代的中國家庭備忘錄 流動與守望中尋找“故鄉”的精神坐標
5月30日,一部近年來鮮少出現的關乎個人命運流轉和家庭情感體驗的原創獨角話劇《北去·南歸》精彩亮相北京,在鷹劇坊主辦的第七屆棱鏡MINI戲劇節開幕前夜呈現在首批觀眾面前,大放異彩。在舞臺不斷被雕琢、表達不斷被AI輔助的當下戲劇舞臺,一部毫無贅述、不假粉飾的樸素呈現,完全仰賴導演、表演、劇作散發的藝術能量,卻利用情感“在場”感動了全場觀眾,完成了個體生命體驗輻射到集體情感共鳴的戲劇表達,在演出結束當晚的社交媒體上引發了觀眾自發而持久的共鳴和強烈的推介。該劇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趙倩擔任編劇并主演,著名導演王曉鷹擔任藝術指導,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劉丹傾力執導,并匯集了7位國家話劇院藝術家共同創作,近日該劇成功入圍2025“北京故事”優秀小劇場劇目展演,6月4-8日將在國家話劇院先鋒智慧劇場公演五場。
趙倩:從私人記憶到時代共情,以戲劇之墨繪人生長卷。
作為國家話劇院資深演員,早已在各類影視和話劇中不斷塑造令觀眾喜愛角色的趙倩,首次挑戰“自編自演”,連通文本和表演兩種表達形式,傳遞可讀、可觀、可共情的生命情感體驗,將外婆、母親與自己的故事熔鑄成一部每個人都可以寫就的告白詩。劇中,“葡萄胎”的生死劫、唐山地震的童年陰影、7000公里的遷徙軌跡,趙倩以“姥姥”的市井智慧與“丫丫”的漂泊孤獨為經緯穿梭視角,編織出一張中國家庭的情感地圖——北京胡同、云南群山,撕裂又縫合的時空,叩問著城市化浪潮中“故鄉”的消逝與情感的安放。
近100分鐘的《北去·南歸》并不難以注解:祖孫、離別、故鄉、成長、迭代,這些關鍵詞的總和,是試圖向我們展現一個溫暖的命題——當城市化浪潮裹挾著數億人遷徙,當“故鄉”在代際更迭中逐漸模糊,我們究竟該如何安放那份血脈深處的牽絆?在這個加速度的時代,愿我們仍有勇氣慢下來,聆聽那些被火車汽笛淹沒的絮語。演員趙倩一人飾演祖孫三代:姥姥、媽媽、丫丫,是一個人在兩小時內經歷的三種交織又拉扯的人生,利用劇作和表演方式在塑造人物和建構人物關系上不斷飽滿、攀峰、直至交融而無痕的將情感盡數宣泄。觀眾席中的觀眾跟隨趙倩一同經歷逝去的歲月、難忘的悲歡、無言的遺憾和悵然的獨行,見證由演員和觀眾在共通的生命情感體驗中獨特但又普世的成長。
而趙倩通過劇作和舞臺表演,以丫丫的視角進入,不斷內索一個女孩在特殊年代,父母為國參軍,關照缺失下與姥姥經歷的難忘童年,少女時的告別與顛沛,青年時的忙碌與忽略,驀然回首卻已是亭亭玉立的長大成人,在時間永不停息的流逝下,不斷交錯著人物關系和視角下的講述方式,告別單一敘事。繼而通過丫丫、母親、姥姥三人視角不斷的經歷、轉換、審視、探討母親美蘭的一生、姥姥的一生,而拼湊起因為母親和姥姥情感記憶補足后丫丫豐沛的人生與回憶。
王曉鷹X劉丹:天然去雕飾,呼喚獨角戲獨幕劇的純粹魅力
藝術總監王曉鷹曾與趙倩在十年前合作過話劇《離去》,此番再度合作,既延續《離去》中對生命哲學的探討,又大膽引入極簡美學。導演劉丹再一次貢獻了她精妙但含蓄的導演處理,對趙倩的表演進行個性化的把握和塑造,她認為要將獨角戲的魅力交予演員,當我們看見趙倩一人“千軍萬馬”的馳騁舞臺時,導演細致但精巧的為其龐大情感宣泄下的“落點”和“標點”刷上了金燦燦的光彩。與趙倩繼《村里新來的年輕人》后再度合作,全程一對一“捉對廝殺”,從劇本細節到舞臺呈現,劉丹直言,“排這個戲足以寫一篇論文,以前我們接觸到的戲劇,因為角色眾多、情節復雜、故事跌宕,我們非常容易習慣在這樣的敘事和舞臺呈現下的交流方式,但是獨角戲不是這樣,《北去·南歸》就是要嘗試如何找到獨角戲和觀眾交流的方式,這是一種有益的戲劇探索。”為此二人可謂煞費苦心,試圖以“論文式創作”解構獨角戲的敘事邊界。“我們要讓觀眾成為‘聽故事的人’,而非‘看戲的人’,我們要試圖和觀眾作朋友。”從當晚的現場反應看,全場觀眾做到了和演員導演交朋友,共同探究自己生命深處的情感共振。
讓觀眾們品味許久、印象深刻的,除了演員趙倩的精湛表演,還有該劇天然去雕飾的舞臺魅力。我們看到整個舞臺極為簡潔,僅在舞臺中區和臺口建立基本支點,在白凈的方寸舞臺,為演員“上天入地”提供寫意的可能。劉丹運用其一貫的簡潔現代而又大膽破格的語匯隱喻命運無形之手,試圖以科技語匯,呈現一封寫給自己的家書中的時代密碼。被觀眾譽為“神來一筆”的舞臺裝置,是兩塊錯落高低長短的長墩,既為灶臺、也為床榻、既能倚坐、又能旋轉。當它第一次被飛速旋轉起來之時,命運的列車將丫丫從北京帶走;再度旋轉之時,丫丫又如長途跋涉不知艱辛的歸雁,飛回了那個姥姥在就在的故鄉。而貫穿始終的導演意象,亦將此劇的巨大悲劇性凸顯,象征著分針的長指針飛速旋轉,而時針始終固若金湯;丫丫如分針累日經年的追趕,歲月的腳步始終不停下,而作為時針的姥姥和母親,一波弄,便與其隔出一個時代,一踱步,便跨越了生死只能與其遙遙相望。我們終其一生像一個分針流轉不息,而我們追逐的人本就和我們是不同計時標準的人生,一動便是一個時代輕輕劃過去了。
獨角戲的破壁實驗:為平凡人立傳為流動時代立傳
在當下全球戲劇演出探索表達的大環境之中,近年來歐美戲劇創作和演出最新成果中不乏獨角戲比重的增加,如菲比沃勒·布里奇《倫敦生活》;蘇西·米勒《初步舉證》皆為獨角戲這一樣式呈現作者和演員敘事的重要成果,甚至我們所熟知的《萬尼亞舅舅》也出現了由著名演員獨挑大梁的獨角戲版本。可以看出,獨角戲的導演處理和演員表演,均是戲劇演出塔尖上的明珠,此番劉丹和趙倩的導表組合,力求能在中國戲劇舞臺上呈現一部樸素溫暖卻直抵人心得獨角戲佳作。
趙倩在120分鐘內切換老中青三代、南北地域口音、甚至生死兩界角色,卻無服裝化妝輔助——僅憑聲音質地與肢體重心的微妙調整。當她瞬間從佝僂老婦切換為稚嫩女童時,舞臺仿佛展開一場“年齡蒙太奇”。在劉丹導演和趙倩的努力下,一個不斷感受愛與別離、得到與失去、心有云雀漸漸長大的丫丫,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姥姥就這樣靈動自如的呈現在了舞臺上,訴說著苦難生活中的那種韌勁兒與智慧,和漸漸長大不斷收獲的甜與傷。“人這輩子左手一籃子好果子,右手一籃子賴果子,都得收著。”劇中“姥姥”的金句,道出老一輩的生存智慧。從打仗鬧饑荒到改革開放,她用老百姓的幽默化解苦難,用一雙“不肯下跪”的膝蓋,撐起了這個家。這個姥姥不只是一個人,她更像我們傳統文化里“大地母親”那樣,有著包容一切的力量。
演出當晚,深受感動的觀眾自發在社交媒體上為本劇搖旗吶喊。一位觀眾在小紅書寫道:《北去·南歸》的動人之處,在于它以最微小的日常、最細膩的情感,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里,照見自己生命中最珍貴卻也最易被忽略的擁有。或許,對抗時間洪流唯一的辦法,就是這周就回去看看他們。著名演員柯藍也在微博感慨:被老人帶大的孩子啊,生命中再也躲不開那個“情”字。藝術工作者的幸福是可以把滿腔的情感放在舞臺上放在作品里。今天,被趙倩老師的真摯一腔命中。《北去·南歸》首場演出結束后,著名編劇陳枰也力薦:“趙倩演員兼編劇于一身,一個人牢牢地掌控著舞臺。滿場的觀眾被她真摯濃烈的感情牽引著,從北京到云南,從云南到武漢,從武漢到上海,從上海回到北京,七萬公里云和月,讓我們淚灑劇場。這是一部難得的好劇!劇本好,導演好,演員好,舞美、燈光音響都很現代。6月4日此劇到國家話劇院的先鋒劇場演出時,我再去看一遍。”
《北去·南歸》講的不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它通過一家三代女人的生活,記錄了中國從鄉村走向現代城市的過程中經歷的種種不易,更講了中國女性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生命歷程,她們用頑強的生命力展現了中國老百姓篤實寬厚、勇毅前行、仁愛慈善、自強不息的氣韻和風骨。戲里,“故鄉”不再只是一個地方,它更是親情、回憶和責任的交織。當老齡化、孩子越來越少開始沖擊傳統的家庭,當“云盡孝”、“留守的一代”成了我們常說的話題,這部戲就像及時給我們提了個醒:在這飛速向前的時代列車上,也許我們真的需要偶爾回頭看一看——那些被我們忘在站臺上的,不只是一床舊棉被、一盤舊磁帶,更是我們這個民族能安心活下去的情感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