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行業,最近很是熱鬧。
5月份,共有約300家科創公司受到調研,并且有17家公司接待的調研機構數量超過百家。
而在這17家中,屬半導體企業數量最多,包括中微公司、拓荊科技、盛美上海等6家,就連安集科技本質上也屬于半導體材料生產商。
其中,中微公司更是得到212家機構集中參觀訪問。
那么,中微公司為什么會成為焦點?
實際上,這既與半導體設備行業有關,也和中微自身的研發進程有關。
半導體設備,需求不減
據統計,2024年我國在半導體設備上的支出達到495.5億美元,比2023年增長35%,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支出國,使得2024年國內多數半導體公司業績表現良好。
像長川科技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近1000%,北方華創2024年以298.4億元的營收規模躍升到全球第六,中微公司距離進入全球前十也只剩下一步之遙。
而從3項數據中,我們可以粗略估計,2025年我國對半導體設備同樣有望保持較高的需求量。
第一,晶圓廠資本開支較大。
就國內半導體產業鏈而言,相比于芯片設計和封測,晶圓制造是我國大陸目前相對薄弱的環節,自主可控促使中芯國際等晶圓廠大規模擴產,尤其是先進制造產能。
2024年,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為73.3億美元,并預計2025年將基本持平,維持較高水平。
而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內晶圓制造行業的整體動向,例如上海華力康橋二期產線啟動、北電集成擴產也已經啟動。
第二,設備企業合同負債飆升。
合同負債是下游客戶預付給企業的定金,從中可以看出企業訂單數量的變化。2025年一季度多家半導體設備公司的合同負債進一步上升。
比如,中微公司合同負債從2024年末的25.86億元上升到2025年一季度的30.67億元;拓荊科技合同負債從2024年末的29.83億元上升到2025年一季度的37.52億元,長川科技等同樣如此。
而它們多是國內各個細分領域的龍頭,2025年一季度訂單量上升也為2025年總體的訂單情況定下一個主基調。
- 光刻機采購量大增。
我們知道,全球光刻機市場高度集中,我國需要的中高端光刻機當下還是進口為主,因而光刻機的采購量也能側面體現出晶圓廠的產能建設情況。
2024年,我國從荷蘭進口的光刻機金額接近100億美元,數量高達275臺,同比提升22%。
除了2024年需要的光刻機以外,晶圓廠或許在為后續的產能擴張做準備。
加大研發,打破壟斷
赫爾曼·西蒙曾在其著作《隱形冠軍》中強調,藏在品牌背后的隱形冠軍們都是地道的全球競爭斗士。
中微公司正是這樣一個斗士。公司斗的是堅持和專注,堅持將一項產品做到極致。
中微的核心產品是刻蝕機,包括CCP(電容性等離子體刻蝕)和ICP(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刻蝕)兩大類。
公司在刻蝕機這條路上堅持了20年,期間終結了海外對刻蝕機長期以來的壟斷,并持續減小刻蝕機精度,滿足芯片制程地微縮,至今已經達到5nm,成功打入中芯國際、臺積電等的供應體系。
正因如此,2020-2024年中微公司營收從22.73億元一路增長到90.65億元;凈利潤也從4.92億元增長到16.16億元。
2025年一季度,公司業績同樣延續了增長趨勢,實現營收21.73億元,同比上升35.4%;實現凈利潤3.13億元,同比上升25.67%。
不過,2024年以來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
原因就出在研發上。
2024年,中微的研發費用高達14.18億元,相比于2023年的8.17億元,接近翻倍,況且這還只是費用化的部分,公司總的研發投入其實高達24.52億元。
2025年一季度,公司的研發力度進一步加大,研發費用同比上升近120%到4.64億元,研發費用率也創下21.37%的歷史新高。
因此,公司加大研發的原因和研發成果就很值得考察。
受到AI算力攀升的影響,存儲芯片和先進制程運算芯片的消耗量隨之增加,中微正是要迎合行業需求,加快研發新產品。
目前,中微在研設備涵蓋6大類、20多款,其中包括用于存儲器和先進邏輯的新一代CCP高能等離子體刻蝕設備、ICP低能等離子體刻蝕設備等。
而中微相對于部分同行,技術和經驗積累更加豐富,尤其是在開發新產品時,僅需要開發約30%-40%特定的部分,其余約60%-70%是已經被模塊化,達到成熟、可復用的狀態。
因而,公司的研發轉換率較高,新產品開發時間由過去3-5年縮短到最近的2年甚至更短的時間,量產時間也只需要半年到一年。
現階段,公司等離子體刻蝕新產品都在客戶的先進邏輯產線全面驗證,且多款設備已經通過驗證,這才有了2024年-2025年一季度持續上升的合同負債。
另外,中微公司還通過成立子公司等途徑,拓展了量測檢測設備。量測和檢測設備是我國國產化率仍然很低的類別之一,2024年我國量測設備國產化率還不足10%。
中微這一舉動,不僅增加收入來源,還助力公司向北方華創這種平臺型廠商轉型。
最后,總結一下。
中微公司董事長尹志堯表示到2035年,中微公司將在規模、產品競爭力和客戶滿意度上成為全球第一梯隊的半導體設備公司。
其實不光中微,盛美上海、拓荊科技等也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而在背后提供支持的,是上游芯片制程的不斷精進,是下游晶圓廠的持續擴產,更是我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的決心。
以上僅作為上市公司分析使用,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