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韓國第21屆總統選舉中,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成功當選,這一結果無疑在韓國政壇乃至國際社會都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人將李在明貼上了“親華派”的標簽,相較于尹錫悅執政時期韓中關系的緊張態勢,李在明上臺似乎給兩國關系的緩和帶來了新的曙光。畢竟,從常理來看,一個務實的韓國領導人,不會輕易與強大的鄰國交惡。而尹錫悅執政期間,在外交政策上過度向美國靠攏,忽視與周邊國家關系的平衡,被外界詬病缺乏政治智慧,其支持率也一度低至10%左右。
但李在明上臺后,真的會毫無保留地倒向中國嗎?答案是否定的。深入了解李在明的過往經歷,便能洞察一二。他堪稱韓國政壇的一位“狠角色”,去年為抗議尹錫悅政府的相關政策,他毅然選擇絕食,這場絕食行動持續了整整24天,在韓國政壇絕食記錄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要知道,當時李在明已年屆六旬,在絕食第19天,他因嚴重脫水、血糖驟降幾乎失去意識,被緊急送醫搶救,即便如此,出院后他仍堅持完成了剩余5 天的絕食,這般毅力令人驚嘆。對自己都能如此 “狠” 的人,性格自然不會軟弱。
李在明出身寒門,童年時期家境貧寒,為籌集學費,他甚至去做童工,還因此落下了六級傷殘。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1986年,僅有小學學歷的他,憑借頑強的自學能力通過了韓國版司法考試。在韓國,由于財閥勢力的強大,社會競爭異常激烈,被稱為“地獄模式”,而李在明能從這樣艱難的開局一步步走向權力中心,其堅韌品質可見一斑。
這樣的經歷必然會深刻影響李在明對中美關系的處理。首先,他不會像尹錫悅那樣對美國一味跪舔。作為一個自尊心極強的“狠人”,李在明難以接受韓國長期對美國卑躬屈膝的姿態。但現實是,美國在韓國駐扎了約2.85萬名美軍,這一軍事存在使得韓國在外交政策上難以完全擺脫美國的影響。從經濟層面看,韓國的財閥經濟占據主導地位,這些財閥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韓國試圖擺脫美國控制,財閥們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不會輕易同意。
在對華關系上,李在明執政后預計會與中國修好,但也會保持一定距離。目前,中國和韓國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高重合度。以汽車產業為例,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491萬輛,同比增長56%,而韓國汽車出口量為258萬輛,中國汽車出口量幾乎是韓國的兩倍,且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的技術和市場份額優勢愈發明顯;在手機市場,中國品牌憑借高性價比和創新技術,在全球市場份額不斷攀升,韓國手機品牌市場份額則受到擠壓。這種產業競爭關系,使得韓國在與中國合作時,會有所保留。雖然雙方在一些領域存在合作空間,韓國也會基于利益考量與中國開展合作,但在涉及核心產業利益時,韓國很難與中國過度親近。
所以,李在明上臺后,韓中關系會迎來一定程度的緩和與調整,但韓國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的外交格局不會輕易改變,雙方在合作與競爭中前行,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韓中關系的新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