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潛心創理學
文/李壽謙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觀書有感》。朱熹,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后人稱朱子,或朱文公,福建人。1148年,18歲的朱熹考中進士,被授左迪功郎,任同安縣主簿。任職三年,振興教育,改革風俗。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辭官到地方講學。在江西新城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期間,寫下這首《觀書有感》。通過這首詩告誡人們要不斷學習探索,不斷地更新積累知識,永葆激情活力,就像水的源頭一樣。
朱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孟之后,中國儒學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把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等人創立的理學加以改造創新,形成了程朱理學。他作的《四書集注》內容視野開闊,思想深邃,是程朱理學的經典。
理學重視主觀意識的力量,即信仰的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究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憤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凸顯人性的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觀念,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天理,即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人欲,指人類自身的欲望,包括物質需求,情感欲望。在程朱看來,做事必須遵循天理,克制人欲,從而實現個人道德的提升。當然,這種觀念也有消極的影響。在封建社會,這一觀念被統治階級利用,壓抑了人們的情感需求,使人們過于拘泥于道德規范,導致個性壓抑,限制了創造力。
朱熹還寫了一首七言絕句《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大好春光,萬紫千紅的春色,無邊無際的風景,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的美。
說到春天,我想起了《春天的故事》這支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唱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神州大地刮起了改革開放的春風。祖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
緬懷古圣先賢的思想,繼承發揚他們思想中的精華,為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服務。讓中華民族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奮進!
【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