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肝囊腫,是不是肝癌前兆?要馬上手術切掉嗎?” 每年體檢季,總能看到不少人拿著報告憂心忡忡。作為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肝囊腫的檢出率高達 5% - 10%,但很多人對它的認知還停留在 “囊腫 = 腫瘤 = 危險” 的誤區里。今天就請醫生為大家揭開肝囊腫的真面目,告訴你查出囊腫后到底該怎么做!
一、肝囊腫,到底是什么?
肝囊腫,簡單來說就是肝臟里長了 “水泡”。這些 “水泡” 里裝的是清亮的液體,大部分是先天性形成的,由胚胎時期膽管發育異常導致;少部分是后天因素引起,比如創傷、炎癥或寄生蟲感染。和肝癌、肝血管瘤等不同,肝囊腫是良性病變,本質是一個 “無害的小水袋”,不會惡變,也不會像腫瘤一樣侵犯周圍組織。大部分患者的囊腫體積很小,直徑通常在 1 - 3 厘米,且生長緩慢,可能終身都不會引起任何癥狀。
二、查出肝囊腫,身體會有哪些表現?
多數情況下,不會讓人感到任何不適。但當囊腫體積過大,直徑超過 5 厘米,或者數量過多時,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引發這些癥狀:
1.腹部脹痛:右上腹出現隱隱的脹滿感,尤其在進食后更明顯;
2.消化不良:壓迫胃部導致食欲下降、惡心、嘔吐;
3.黃疸:極少數囊腫壓迫膽管,可能引起皮膚、鞏膜發黃。
如果體檢發現囊腫,同時出現以上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評估!
三、這 3 種情況,需要格外注意
雖然大部分肝囊腫無需處理,但遇到以下情況,必須提高警惕:
1.囊腫生長迅速:短時間內如半年到 1 年,囊腫直徑增大超過 2 厘米;
2.出現癥狀:持續腹痛、腹脹、黃疸等,影響正常生活;
3.特殊類型囊腫:如多囊肝,多個囊腫布滿肝臟,常伴有多囊腎、寄生蟲性囊腫,牧區接觸史需排查包蟲病。
四、查出肝囊腫,正確應對分 3 步!
1. 定期復查,觀察變化
對于無癥狀、體積小的囊腫,醫生通常建議每 6 - 12 個月做一次腹部超聲檢查,監測囊腫大小、數量和位置變化。如果連續 2 - 3 年無明顯變化,可適當延長復查間隔。
2. 出現癥狀,及時干預
當囊腫壓迫周圍組織、引發疼痛或其他不適,或直徑超過 10 厘米時,可能需要治療。目前常用方法包括:
穿刺抽液:用細針抽出囊液,注入硬化劑防止復發,創傷小、恢復快;
腹腔鏡手術:切除囊腫頂部囊壁,讓囊液自行吸收,適合較大或復雜囊腫。
3. 日常養護,別踩這些坑
避免劇烈撞擊:右上腹避免受到外力撞擊,防止囊腫破裂;
謹慎用藥:避免自行服用成分不明的 “保肝藥”“消囊腫偏方”,部分藥物反而可能傷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