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在學校的課堂里,除了課本知識,還收獲了什么?那些讓孩子眼睛發亮、主動舉手的課堂,背后藏著怎樣的教育智慧?
作為一所開辦于1807年“元音書院”的百年老校,四川天府新區華陽實驗小學始終相信:教育的根在文化,教育的魂在課程。當“雙減”深化、“新課改”浪潮涌來時,他們沒有急著“追新”,而是立足百年書院“長善好學,心正風淳”的文化基因,結合天府新區“三四五式”適性課堂改革要求,用一場“有根有魂”的課程升級,為孩子鋪就了一條“既能扎根傳統,又能擁抱未來”的成長之路。
“三階豐盈課程”:
給每個孩子定制“成長菜單”
華陽實小“三階豐盈課程”究竟“豐”在哪里?“盈”在何處?簡單來說,這是一套“像搭積木一樣”為孩子設計的課程體系。
基礎課程
國家課程的“華實版”。比如語文課堂融入經典誦讀,數學用“數軸動畫”講負數,體育課推行“選課走班”,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標準線”上找到自己的節奏。
拓展課程
從“課堂”到“生活”的延伸。國防教育里的“軍事隊列訓練”、生態課的“夢想莊園”種植、勞動周的“蔬菜套餐售賣”……孩子不僅學知識,更在“當種植員、做小會計、當網絡主播”中學會生活。
探究課程
從“被動學”到“主動創”的跨越。微電影課上,孩子自編自導《月光與搖滾》;篆刻課里,用刻刀“寫”下傳統文化;科創實驗室中,5G+MR技術讓“全息實驗”觸手可及——每個孩子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一三四五”課堂:
讓學習“活”起來,讓成長“真”發生
2024年,華陽實小緊跟天府新區“三四五式”課改要求,深度融合“三階豐盈課程”的基礎上,推出《基于體驗的“一三四五”追究式課堂改革方案》。簡單來說,就是讓課堂從“老師講、學生聽”,變成“孩子問、師生探、一起創”。
這樣的課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填鴨式”,而是“體驗式”。當孩子開始主動提問、深度思考,學習就真正發生了。
從“改課堂”到“強課程”:
我們做對了什么?
為了讓每一堂課都“適性、適度、適趣”,華陽實小做了三件“小事”。
每周教研“磨課”
語數英科等學科組每周二、三集中研討,從“問題鏈設計”到“分層作業”,從“AI學情分析”到“板書思維導圖”,把“三四五式”變成可操作的“教學工具箱”。
推門聽課“護航”
校長、教務主任帶頭,每天隨機進班聽課,既看老師的“教”,更看孩子的“學”——課堂是否有笑聲?孩子是否在“真探究”?
教師成長“結對”
資深教師帶青年教師“磨課”,青年教師教老教師用“AI書法教學工具”。
家長最關心的“成效”,
我們用數據和故事回答
孩子更愛學了
該校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99.72%,藝術素養測評全員達標,勞動周“蔬菜售賣”火爆到家長群里求“加購”。
能力更全面了
微電影《熟能生巧》獲省“春蠶獎”,國防教育課程讓孩子主動說“我長大想保衛祖國”,生態課“苔花獎”讓“擦黑板”“修桌椅”的孩子也能站上領獎臺。
教師更業了
42位市區級骨干教師,開發全學科“好課例”資源庫,連家長都感慨:“孩子的老師,每周都在‘升級’!”
百年書院的風,吹過218年的時光;新課改的潮,激蕩著教育人的初心。
在華陽實小,大家相信:最好的課程,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才如春華,品如秋實”——既有扎實的知識根基,又有溫暖的生命底色;既能適應未來的挑戰,更能守住內心的熱愛。
下一次,當作為家長的您接孩子放學時,不妨問問他:“今天課堂上,你發現了什么新問題?”您會聽見,百年書院里的“新課堂”,正為每個孩子,種下一顆關于成長的“金種子”。(黃小林 通訊員 鄒禮琳 王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