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這個名字就像一顆定時炸彈,讓無數患者和家屬心驚膽戰。它不僅威脅著生命,還在日常生活中留下諸多“痕跡”。你可能想不到,吃飯時的一些小異常,竟然是心臟病發出的“求救信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些隱藏在餐桌上的秘密,守護我們的心臟健康。
01
食欲下降
食欲下降是心臟病患者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就像一臺機器缺油一樣,心臟病患者的胃腸道供血不足,導致胃動力減弱,表現為食欲不振、飯量減少。尤其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胃腸道血流量可能減少30%-40%,常常感到吃不下飯。中醫認為,心脾兩虛是食欲下降的主要原因,心氣不足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氣血生化乏力,進一步影響食欲。患者常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等癥狀,若長期如此,需警惕心臟功能進一步惡化。
02
飯后疲憊
吃完飯后,本應是精神煥發的時刻,但有些心臟病患者卻會感到極度疲乏,甚至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這種現象就像一輛車在加油后卻無法提速,反而更加吃力。飯后疲乏的主要原因是進食后大量血液集中于胃腸道,心臟功能不足的人無法滿足全身血液供應的需求,從而導致疲乏無力。中醫認為,這種癥狀提示脾虛和氣血不足,“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虛會導致氣血虧虛,而心臟作為“君主之官”,在氣血不足時也會受累。飯后疲乏可能是心臟供血不足的表現。
03
咀嚼無力
咀嚼無力可能是心臟病功能減退的早期信號。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的肌肉功能往往較弱,包括咀嚼肌在內的全身肌肉都會受到影響,就像身體的“發動機”動力不足,連最基本的咀嚼動作都變得吃力。中醫認為,心陽不足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咀嚼需要耗費氣力。當心陽不足時,咀嚼肌容易疲勞,導致咀嚼無力的現象。
04
吞咽困難
吞咽困難或食物停滯感可能是心臟病引起的間接癥狀。心臟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食管蠕動功能減弱,就像食管這條“傳送帶”出現了故障,食物無法順利通過。中醫認為,這種現象被歸為“痰瘀阻絡”,心臟功能失調會導致氣機不暢,進而引發痰濕停滯,影響食管的正常運作。患者還可能伴有胸悶、氣短等典型心臟病癥狀。
05
飯后心悸
飯后心悸、胸悶是心臟病患者的常見癥狀。吃飯后,胃腸道需要更多的血液參與消化,這使得心臟負擔加重,就像一臺超負荷運轉的機器,隨時可能出現故障。如果心臟功能已經受損,這種負擔可能會導致心悸或胸悶,嚴重者甚至可能誘發心絞痛或心衰。中醫解釋為“心氣不足”,心主血脈,當心氣虛弱時,血液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胸悶、心悸等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