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42周年暨中國首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紀念講座在第十九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 2025),這一紀念活動讓我們再次回望42年前那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刻。
關于這段歷史,葛均波教授總會提到他之前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在國外學術會議上演講,我說中國首例PTCA是1985年在西京醫院開展的,聽課的人有一位美籍華人教授指正我,說早在1983年蘇州醫學院就完成了一例PTCA,并給我講述了其中的故事,回去后我又多方求證,查詢資料,方才得知中國首例PTCA其實是在1983年由熊重廉、蔣文平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美國羅馬琳達大學專家的指導下完成的。
這個細節的糾正,讓我們看到了準確記錄醫學史的重要性,關于1983年中國首例PTCA術,博物館收集了部分珍貴的歷史資料。2018年,我們有幸邀請蔣文平教授和當年的患者來到博物館,共同回憶還原了當時的情況。結合當時的采訪與此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次公開的歷史資料,讓我們重新回到40多年前那個“科學的春天”。
01
緣起——國際交流播下希望種子
1980年,經由蘇大附一院心胸外科李顥教授牽線搭橋,洛杉磯華裔醫師協會心臟小組和美國加州羅馬琳達(Loma Linda)大學醫療代表團先后3次來到蘇大附一院學術交流,并帶來了用于進行介入手術的導管、造影劑和其他器材。
要實施心臟冠狀動脈架橋手術,首先要做冠狀動脈的造影。美國放射技師抵蘇后,連夜到醫院對蘇大附一院800毫安X光機進行調試。美國洛杉磯華裔醫師協會心內科醫生查爾斯·譚在蘇大附一院心內科主任熊重廉、放射科主任錢銘輝的配合下,開展了院內首例冠狀動脈造影,經過幾次合作,蘇大附一院團隊也很快掌握了這門造影技術。在美國專家的指導協作下,1980~1982年間,蘇大附一先后進行了26例共29次冠狀動脈造影,獲得了寶貴的經驗。
熊重廉教授(左一),朱道程教授(右一)
02
篳路——條件簡陋中的積極探索
上世紀80年代,蘇大附一院輔助檢查設備條件簡陋,僅有一臺800毫安X光機,且機器并非C型臂,需患者自主變動體位以攝取不同體位平片。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蔣文平教授等老一輩專家努力創造條件、積極探索,為醫療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
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現場
03
勇氣——中國介入心臟病學新紀元
1983年,一位53歲的男性患者,因胸骨下陣發性疼痛13個月,每次發作3分鐘左右,休息后即可緩解,后因發作頻繁而收入院,經積極常規治療,癥狀有所緩解。CAG 顯示: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狹窄75%,約7mm長。
恰逢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醫療代表團來蘇大附一院學術交流,美國專家與蘇大附一院專家會診后,決定為他實施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當時國內尚無開展PTCA的先例。
當時的情況比想象的要艱難得多。蔣文平教授生前在一次采訪中曾提到:
當時國內尚無開展PTCA的先例,我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了解到這種治療方法確實可以給患者帶來益處,想要嘗試開展;另一方面顧慮也很大,醫院當時的設備條件非常簡陋,而且放射科距離外科手術室較遠,萬一病人出問題需要外科手術支持,這之間的轉運也是一個問題。
即便如此,在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各科室的鼎力支持下,特意空出一個手術室作為備用支持,外科、麻醉科隨時待命,內外科間轉運通道全部一級準備,確保所有環節順暢,以最大限度保證患者安全。1983年10月10日,在蔣文平教授的帶領下,由熊重廉教授、國際醫療代表團合作完成了中國首例PTCA。手術非常順利,在球囊擴張后復查CAG,顯示左前降支血管通暢、未見狹窄。術后患者心絞痛癥狀也迅速緩解。接著,蘇大附一院心內科為另一位患者進行了第二例PTCA術, 也同樣順利完成。
老一輩的醫者以勇氣和智慧,完成了中國首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這標志著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創了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河,改善了患者的預后和生命質量,為無數冠心病患者帶去了生的希望。
04
歷史傳承中的現實意義
此次在上海舉辦的42周年紀念講座,以葛均波教授、霍勇教授等國內心血管領域知名專家齊聚一堂的形式,共同回顧心血管病事業的發展歷程。這樣的紀念活動對于傳承醫學歷史、弘揚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1983年的那一天不僅僅是一次醫療技術的突破,更是中國醫學界勇于學習、敢于實踐精神的體現。同時也在時刻提醒我們“傳承在于銘記,而真正的銘記在于奮斗"。
05
冠脈介入發展時間簡史
1929
Werner Forssman導尿管插入右心房開創了心臟介入手術的先河,在195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這項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同時使得醫生能夠直接測量心臟內的壓力和血流。
1950-1960
1950年至1951年,黃宛教授、石美鑫教授率先開展右心導管檢查術;1960年牟善初、劉玉清、周金臺教授等開展左心導管檢查術,為我國介入心臟病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
Sones醫生不小心將造影劑注入了冠狀動脈而不是左心室。這個幸運的錯誤導致了第一個使用x射線技術的冠狀動脈可視化,這次偶然發現改變了診療路徑,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時代到來。
1973
陳灝珠、王恒潤教授在上海成功施行國內首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開啟了冠心病診治的新紀元,促進了心外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和心內科經皮腔內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的發展。
1977
Andreas Gruntzig首次成功實施了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這一技術通過導管將氣囊插入狹窄的冠狀動脈,然后充氣以擴張血管。這一突破為心臟病治療打開了新的大門。
1983-1985
1983年蘇州大學熊重廉、蔣文平教授在美國醫師的指導下完成1例PTCA;1985年鄭笑蓮、賈國良教授在西安獨立施行多例PTCA,開啟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河。
1986
Gary Roubin發明了首個裸金屬支架,通過美國FDA,標志著PCI進入支架時代。支架能夠在擴張后保持血管通暢,顯著降低了再狹窄的風險。
1991-1993
9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各地幾乎同期開展,包括高潤霖、朱國英、郭靜宣、霍勇、高煒、賈國良、李占全教授等介入專家迅速推動該技術在我國全面開展。
2000年代
為了進一步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藥物洗脫支架(DES)于2003年開始廣泛使用。這種支架在支架表面涂覆抗增生藥物,有效抑制平滑肌細胞的增生,降低再狹窄的概率。
2010年代至今
PCI技術不斷演進,包括新的支架材料(如生物可降解支架)、更精確的影像技術(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和導管技術(如更細的導管、超聲引導等)。這些創新提高了介入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心血管醫學博物館愿與醫學界同仁一起,繼續發揮史料收集、歷史研究的作用,為中國心血管醫學事業的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讓歷史的光芒照亮未來的道路。
參考文章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微信公眾號《追憶1983:我院開展中國首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