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當AI翻譯能替代90%的基礎工作,當全民英語水平飆升至CET-6成標配,傳統外語專業正在淪為高校的“雞肋”。
據教育部數據,全國994所本科院校開設英語專業,每年輸送超10萬畢業生,但就業率卻持續走低,甚至被列入“黃牌專業”。
更諷刺的是,英語培訓機構的“雙減”裁員、中小學課時縮減,與高校瘋狂擴招形成鮮明對比。
全球性撤退潮
“中科大英語專業,明年起沒了。”
2023年底,這則公示如一枚深水炸彈——作為首個裁撤英語專業的985高校,中科大一舉撤銷包括英語在內的6個本科專業。
風暴早已蔓延:河南大學停招法語,上海財經大學英語專業“消失”,西南交通大學商務英語停招……
僅2018-2022五年間,全國就有101所本科院校裁撤外語類專業,日語(26所)、英語(20所)成重災區。
外語學院的退場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一場全球性撤退。
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斷13個語種招生,釜山大學停招德語與法語教育。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直接關停全部外語系,西班牙語、法語、漢語等課程一夜消失。
校方聲明冰冷直白:“學生對語言類項目的興趣非常低且還在下降”。
河北某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招生腰斬的曲線,折射出更深刻的矛盾——高校正被迫從“教育者”轉型為“生存者”,在招生市場與辦學定位的夾縫中求生。
獨立學院教師王蕓的苦笑道破真相:“領導知道英語不吃香了,從10個班砍到6個班,資本都在退場。”
北京語言大學宣布取消俄語筆譯、日語筆譯等7個外語碩士專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暫停意大利語口譯招生,撤退潮已從本科蔓延至研究生階段。
裁撤背后的絞殺
2021年,"雙減"政策如驚雷落地,迅速改寫了英語培訓行業的版圖。
全國95.6%的線下英語教培機構如潮水般退去,數百萬英語教師帶著迷茫與困惑涌入就業市場,成為政策調整的首批親歷者。
緊接著,2022年英語"新課標"的出臺,進一步削弱了英語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地位——其課時占比被壓縮至6%-8%,在學科體系中淪為"倒數第三",曾經的主科光環逐漸黯淡。
河北高中教師王建輝在教學中發現了一個荒誕現實:"高考閱讀題涉及群體智慧、科技倫理等復雜議題,即便翻譯成中文,學生理解起來都頗為吃力。"
這一現象折射出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理解能力之間的脫節。
更引人注目的是,全國政協委員陳偉志提出取消初中、高中英語主科地位的建議,若成真,小學一、二年級的英語課程也可能成為歷史,英語教育的根基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動搖。
當政策調整的余波尚未平息,AI革命的浪潮已洶涌襲來,直接沖擊著翻譯等相關專業的存在根基。
DeepL翻譯技術的崛起便是一個鮮明信號,其翻譯論文的準確率超過90%,讓人工翻譯的優勢不再顯著。
2024年的數據顯示,12%的初級翻譯崗位被AI取代,這一數字背后是無數從業者的職業危機。
張雪峰的警告振聾發聵:"想做翻譯?要么沖到行業前10%,要么盡早轉行!"這句話道破了AI時代翻譯行業的殘酷現實。
大學教師王蕓的自嘲更顯悲涼:"我們還在培養'啞巴英語'人才,學生寫論文還不如ChatGPT。"這反映出傳統英語教育與技術發展的脫節。
在浙江義烏的跨境電商企業中,這種脫節轉化為具體的招聘標準:"會編程的英語六級生,勝過英語專業的八級生。"
這一標準的轉變,標志著單一的英語能力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復合型技能成為新的競爭優勢。
而就業市場的數據如同精準的標尺,丈量著英語相關專業的變遷。
2022屆英語專業畢業生平均月薪5547元,比全國本科均值低443元;
畢業三年后,這一差距拉大到1022元,顯示出英語專業畢業生在職業發展中逐漸落后。
安徽高校的就業報告更是敲響警鐘,朝鮮語、阿拉伯語、英語(翻譯)專業位列初次就業率倒數20名,傳統語言專業的就業前景堪憂。
在深圳的某外貿公司,HR的選人標準成為時代的注腳:"招聘跨境電商運營,我們更青睞會編程的英語六級生,而非英語專業的八級生。"
這一標準在浙江義烏等地的跨境電商企業中普遍存在,印證了市場對"英語+技能"復合型人才的渴求。
當薪資倒掛成為常態,當單一的英語專業壁壘被打破,從業者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只有順應時代變化,提升綜合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
自救與突圍
英語專業的轉型危機,本質是工業化時代的學科設置與數字文明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當AI翻譯突破90%準確率,當全球53%的商務溝通已依賴即時翻譯工具,語言作為單一技能的稀缺性正在加速消解。
這場變革倒逼高校重新思考:外語教育的價值坐標,應從"知識傳授"轉向"文明交互能力構建"。
絕境中的教育改革者正在打破專業壁壘。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掀起"三專業革命":每位學生必須完成語言、專業、實踐課程的三維建構,實現"多語種復語+跨學科復合"的100%覆蓋,將語言從孤立的技能訓練轉化為跨文化協作的操作系統。
中國政法大學則瞄準涉外法治空白,打造"外語+法律"黃金組合,直接對接地方院校則立足區域特色探索差異化路徑。
四川外國語大學將商務英語嵌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直擊跨境電商核心崗位。
閩南師范大學開創"漢語+閩南語+英語"三語模式,為海上絲綢之路培養文化擺渡人。
這些改革揭示共同邏輯:語言必須依附于具體場景才能產生價值,就像血液融入循環系統才能維持生命。
就業市場用真金白銀驗證著改革方向。
2025年跨境電商爆發180萬人才缺口,67%崗位要求"英語+數據分析""英語+供應鏈管理"等復合能力。
雙語主播時薪突破2000元,游戲本地化翻譯項目分成可達15%,而普通譯員月薪僅5000-8000元。
杭州某跨境電商企業50萬年薪招聘"英語+供應鏈"人才的案例,折射出單一語言能力的貶值速度。
更深刻的變革發生在技能結構層面:"英語+醫療術語"專業譯員時薪是普通譯員3倍,"英語+Python"人才年薪輕松突破25萬。
當江蘇中考引入"人機對話"考核,北京小學啟用國際原版教材,基礎教育已率先啟動從"單詞記憶"到"跨文化問題解決"的范式轉換。
當AI翻譯消解了語法壁壘,真正稀缺的變成文化解碼能力——理解硅谷的代碼哲學需要技術英語素養,解讀中東的商業邏輯離不開方言背后的文化圖譜。
外語教育的終極價值,在于培養能在文明斷層帶搭建橋梁的"文化使者",這種能力在技術革命與全球化調整期顯得尤為珍貴。
這場專業變革的本質,是語言教育從"標準化生產"向"個性化生長"的范式轉移。
或許外語學院的"消失"并非終點,而是文明對話新時代的起點——當語言掙脫專業桎梏,融入真實的世界議題,才能在技術浪潮中找到不可替代的生態位。就像水從固態的冰川融化,終將以更靈動的形態匯入時代的江河。
參考資料:
1.東亞視界《多所高校外語學院,消失了!》
2.軟科《多校官宣:外語專業,停招!》
3.書單SHUDAN《高校英語專業,快沒了》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