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空間秘探”,作者:武爽。
近期,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峨眉山A)發布公告,終止擬收購全資子公司——洪雅峨眉雪芽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洪雅雪芽”)資產。這個耗資1.6億、醞釀近十年的項目,峨眉山A為何選擇此時砍掉收購計劃?
“洪雅雪芽”十年收購長跑戛然而止
一場歷時近十年的資產整合計劃最終按下終止鍵。日前,峨眉山A(000888.SZ)宣布終止收購全資子公司洪雅雪芽使用募集資金建設的部分資產。這項始于2015年的收購計劃,因所涉工業用地無法辦理分宗及性質轉換而宣告終止,為峨眉山A的茶旅融合戰略畫上了一個頗具啟示意義的休止符。
回望2013年,峨眉山A通過定向增發募資投入“峨眉雪芽茶葉生產綜合投資項目”,由全資子公司洪雅雪芽具體實施。該項目坐擁近3萬畝高山生態茶園(含3000余畝有機認證茶園),在峨眉、洪雅、馬邊三地布局現代化茶廠,已培育出“禪心”、“金峨紅”等多款茶葉品牌。2015年7月,公司宣布擬以5540.43萬元收購該項目二、三期工程資產,核心動因在于其戰略區位——地處連接洪雅柳江古鎮與峨眉山景區的旅游黃金通道。
當時正值峨眉山A構建“大峨眉國際旅游區”的關鍵時期,計劃串聯成都、樂山大佛、峨眉山、柳江古鎮形成雙向旅游環線。收購該資產旨在打造西環線核心服務樞紐,計劃將其功能從茶葉生產延伸至游客服務、景區形象展示、品牌推廣及產品銷售,實現“茶園”到“茶旅綜合體”的轉型升級。
然而,戰略藍圖遭遇雙重現實挑戰。最直接的政策壁壘是工業用地無法分宗轉性,導致土地分割方案徹底擱淺。更深層次的問題則在財務數據中顯露:該項目長期面臨經營困境。2015-2016年間投資進度尚能維持在79%~86%,但2017年后完全停滯。至2024年5月項目結項時,累計投入募資1.61億元,較2016年僅增加500萬元,資金使用率89.37%。更嚴峻的是,除2019年及2021年短暫盈利外,該項目多數年份處于虧損狀態,累計經濟效益為-886.49萬元。
峨眉山A坐擁世界級客流量和“峨眉雪芽”原產地優勢,具備茶旅融合的天然基因。但項目長期虧損也折射出景區企業延伸產業鏈的典型困境。十年長跑戛然而止,或是政策環境的客觀制約,本質上可能還是經營效益的現實選擇。
峨眉山A茶葉業務掙不掙錢?
峨眉山A自2012年正式進軍茶葉產業以來,“峨眉雪芽”已經成為四川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四川旅游上市公司里唯一一個茶葉品牌。那峨眉山A的茶葉業務到底掙不掙錢?
2012年9月,峨眉山A在政策東風吹拂下邁出關鍵一步:斥資6000萬元成立洪雅雪芽,整合峨眉山脈3萬畝高山生態茶園資源,其中3000畝獲有機認證,試圖打造“峨眉雪芽”區域品牌。同年,“洪雅雪芽”成立,其經營狀況也從2012年開始體現在財務報告中。
2013年,“峨眉雪芽”茶葉項目迅速啟動。一方面,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募資4.8億元,其中1.9億元專項投入“峨眉雪芽茶葉生產綜合投資項目”。一方面,峨眉山A與成都云晟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 出資成立“成都峨眉雪芽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展“峨眉雪芽”網絡營銷與銷售。除卻電商渠道、商超渠道,峨眉山A還將茶產品拓展至酒店渠道。2014年報中稱,“充分利用‘成都峨眉雪芽大酒店’茶文化主題酒店優勢,聯合景區各大酒店,打造以‘峨眉雪芽’禪茶文化為主題,集休閑、商務為一體的銷售模式。”
此后幾年峨眉山A在茶業務方面不斷強化品牌建設、產品創新和渠道拓展。從營業利潤來看,除卻2015年財報中沒有對該公司財務狀況進行披露,直到2019年,“洪雅雪芽”的凈利潤才實現盈利,凈利潤為100.87萬元。這一年,峨眉山A對該公司投入資金1.55億元,投入產出比僅為0.65%。正如峨眉山在2019年財報中披露,投資項目均未達到預期效益。
截至2024年,只有2019年、2021年、2023年和2024年凈利潤為正,其他年份“洪雅雪芽”司的凈利潤均為負。13年來,“洪雅雪芽”每年的平均凈利潤為-68.20萬元。此時停止收購“洪雅雪芽”或許是“斷臂止血”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黃山旅游、祥源文旅等多家旅企均有布局茶業業務,但單獨把茶收入寫在財報上的并不多。2021年,峨眉山A年報中營業收入構成中第一次出現了“茶業收入”這一項。近五年來,2022年茶業收入占總的營業收入比重最高達到了11.92%,其他四年均沒有超過10%,且毛利率始終未單獨披露。相較之下,峨眉山A2023年索道業務毛利率高達83.03%,門票業務毛利率亦達53.4%,不難發現,茶葉業務還未能形成峨眉山A的“支柱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峨眉山A參股的茶業公司還有北京國安峨眉茶業有限公司,早幾年經營數據還在財報中出現,可能因為經營情況不理想,年報中稱北京國安峨眉茶業有限公司已于 2024 年 1 月 5 日注銷。
通過查證,空間秘探發現峨眉山A早在2015年5月29日公告速遞《關于注銷子公司北京國安峨眉茶業有限公司公告》,公司持有北京雪芽50%股權,公司認為峨眉雪芽銷售方式及經營策略的變化,北京雪芽目前已不能適應峨眉雪芽產業發展布局的需要,為進一步降低管理成本和運營風險,減少費用支出,經與股東方協商,公司擬按照法定程序對北京雪芽公司進行解散清算。
演藝6年未盈利成“黑洞”
作為中國西部首家文旅上市公司,峨眉山A擁有“秀甲天下”之稱和“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風景名勝區,旗下擁有索道、酒店、旅行社、茶葉、演藝等多個業務。但近年業績表現堪憂。2024年公司營收10.13億元,同比下降3%,雖然歸母凈利潤微增3.08%至2.346億元,但2025年一季度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滑超10%和20%。
從峨眉山A近十年的營收和凈利潤數據來看,2024年凈利潤最高,除卻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其凈利潤均在2億元上下,最高不超過2.5億元,凸顯增長乏力。
門票和索道仍是公司收入和利潤的核心來源,2024年游山門票收入2.77億元,毛利率49.03%;客運索道收入4.10億元,毛利率83.88%;賓館酒店服務業以營收1.8億元成為峨眉山A的第三大核心業務,其余的旅行社、茶業、演藝等業務占比總營收的35%。峨眉山A在財報中也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概括為“在峨眉山風景區的門票經營、索道經營業務上擁有不可復制的優勢。”
在財報中,峨眉山A介紹的轉型升級最大項目是與峨旅投集團、川旅航旅公司共同打造“只有峨眉山”演藝項目。“只有峨眉山”演藝項目是2013年與“峨眉雪芽”同期開始的定增募集資金凈額4.68億元推動的項目之一。然而,該項目自2019年運營以來從未盈利,虧損嚴重。云上旅投2023年凈利潤虧損達2.28億元,2024年雖減虧,但仍虧損1.238億元,其演藝業務營收僅993.1萬元,在公司營收中占比不足1%。
根據該公司介紹,《只有峨眉山》是藝術家王潮歌策劃、創作、執導的“只有”系列的開山之作,是中國南方首個行進體驗式情景劇,以云海為創意元素,打造了“云之上”“云之中”“云之下”三個演出劇場,劇場項目占地面積約7.8萬平方米(117畝),總建面3.05萬平方米。
運營多年來,《只有峨眉山》的資金壓力一直較大。峨眉山云上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只有峨眉山》演藝。據媒體報道,在2019年該演出項目的投資額就已經達到8.19億元。到今年第一季度,峨眉山云上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仍背負有貸款4.94億元。不過,連續虧損之下,峨眉山A表示依然會保持對這個演出的投入。該公司稱,將繼續加強劇目宣傳推廣,深入全渠道營銷拓展,在做好線下營銷的同時,進一步加大線上營銷推廣,擴大品牌影響力。
盡管峨眉山A近些年持續推動轉型,試圖在傳統主營業務基礎上,打造數字經濟、演藝、研學旅游、文創傳媒等四大新興產業,但收效甚微。然而,從實際成效看,新業務板塊對整體業績的貢獻尚不顯著,未能有效形成增量支撐。
更讓峨眉山A“壓力山大”的是,自家的核心業務——門票、索道和酒店這“三駕馬車”,最近也跑得有點吃力。
看2024年成績單:
索道業務:營收4.103億元,比去年少了5.15%。雖然毛利率小漲2.42%達到83.88%,賺錢能力杠杠的,但總利潤還是比2023年縮水了。
門票業務:營收2.772億元,是三大業務里唯一增長的“小亮點”,但增幅只有1.2%。更扎心的是,毛利率掉了4.38%,導致利潤也跟著下滑了。
酒店業務:營收1.804億元,同比下降3.61%。好在毛利率提升了1.32%,讓盈利勉強比去年“微弱”漲了一點點。
面對傳統增長引擎動能減弱與新業務孵化期較長的雙重挑戰,峨眉山A正積極尋求戰略突破口。公司管理層近期在投資者交流中透露,正著力探索“低空+科創+旅游”融合創新模式,并已在低空經濟開發及無人機旅游應用等前沿領域展開實質性布局。
景區構建第二增長曲線的“破局之道”
傳統景區普遍面臨產品老化、增長乏力等內生問題,疊加“去門票化”政策導向與市場競爭加劇等外部壓力,經營挑戰日益嚴峻。突破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桎梏,避免停滯衰退,亟須打造堅實的第二增長曲線。然而,近年諸多轉型嘗試多收效甚微,常陷于曇花一現,未能培育起支撐持續增長的核心動能。那么,景區構建第二增長曲線的破局之道何在?
一是回歸本質,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感”。在高度同質化且供給過剩的中國旅游市場,上市旅企精準錨定自身“市場標簽”已成為突破低效運營困局、重構競爭壁壘的戰略剛需。當前全國超3萬家景區中僅358家5A級景區具備全國性影響力,縣域覆蓋率高達93%的1.57萬家A級旅游景區普遍陷入“有資源無品牌”的窘境。
游客選擇過剩的時代,平庸定位就是慢性“自殺”,要么找到讓游客尖叫的“唯一性”,要么就被遺忘在攻略網站第三頁。在此背景下,泉州、甘南、西藏等一批具備文化深度、生態價值或體驗稀缺性的目的地展現出強勁的可持續增長力,日漸出圈。
二是鍛造出真正“長紅”的文化IP。當前消費需求迭代提速、行業邊界日益模糊的背景下,短視頻等社交平臺催生了大量“網紅”文旅IP,憑借爆款效應快速出圈。然而對比迪士尼、環球影城等穿越經濟周期的國際IP巨頭,國產文旅IP往往深陷“曇花一現”的魔咒。在發表的《梳理今年5個月爆火文旅IP,平均壽命只有25天》一文中提到,2024年上半年爆火的文旅IP平均壽命只有25天。
對于各地文旅而言,從現有資源中挖掘同時具備長線文化價值與消費價值的產品,打造出長久有效的文旅IP是長期以來的難點。結合國內外經典IP案例發現,可持續IP絕非單靠創意靈光,還需要先天自然人文資源稟賦,后期運營能力與營商環境,多樣化、創新性的體驗內容,多個基礎服務環節的協調能力以及良好的形象口碑。如此,“流量爆款”方能進化為真正的“資產型IP”。
三是跳出“單打獨斗”的零和博弈。在體驗經濟主導的文旅新消費時代,游客不再為單一景點買單,而是為一段完整、有情緒共鳴的旅程支付溢價。這種從“看景點”到“過生活”的需求躍遷,正倒逼景區從“搶蛋糕”轉向“做蛋糕”,轉向區域聯動與產業協同的價值共生網絡。其底層邏輯清晰:孤立的景區如同散落的珍珠,唯有串聯成鏈才能釋放全域價值。
例如,長三角推出“高鐵旅游小城”聯票、京津冀共建“長城文化帶”、云南打造“大滇西旅游環線”,均通過資源整合、線路串聯、品牌共建實現客源共享與效益倍增。
四是REITs打開融資死結。基礎設施REITs試點將自然文化遺產納入范圍,為資產證券化開辟新路。目前全國已有不少5A景區及世界遺產項目啟動REITs申報,華山、黃山等頭部景區成為“試驗田”。例如,陜西省明確將推動華山景區公募REITs年內上市,四川省旅投集團則計劃通過IPO、REITs等方式提升資產證券化率。
通過REITs市場化運作,可倒逼景區提升運營效率、優化服務質量,實現“資產盤活—資金回籠一再投資”的良性循環。據測算,若全國1.4萬家A級旅游景區中10%實施REITs,可盤活存量資產超萬億,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綜上,峨眉山A十年掙扎成行業鏡鑒,揭露了旅企“造血”困難的集體困境,誰能率先跳出“傳統路徑依賴癥”,誰就能在文旅產業的“幸存者游戲”中搶占先機。隨著大眾旅游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文旅景區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有性格、有故事、有溫度的 “文化生命體”才能更好地完成從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的跨越,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