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雷軍連麥自家小愛智能音箱:“三個木是什么字?”小愛音箱的回答完美展示了什么是領導喝水你剎車:“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
作為曾經比肩無人機的超級大風口,智能音箱在2017年大爆發,阿里的天貓精靈、小米的小愛智能音箱、百度的raven H同時亮相,本就不算寬廣的賽道驟然人滿為患。
同年雙十一,天貓精靈99元的抄底價讓小米299元的骨折價黯然失色,3天賣出智能音箱第一個百萬銷量,虧損幾個億搶下中國市場份額第一,與小米、百度自此三分天下。
然而,智能音箱這個品類卻在短暫高歌猛進后光速墜落,出貨量自2021年起一路下滑,到2024年,市場規模較之高點已被抹去一半[1]。
小米雖然貴為中國智能音箱市場第一,但含金量其實約等于中考體育滿分,主要原因是同行干不下去了。
對大部分定價99-299元的智能音箱來說,其音質足以讓大部分音樂愛好者望而卻步,智能體驗也基本停留在懂得都懂的水平。小米堅持在衰退的音箱賽道發光發熱,原因在于被音箱撬動的IoT業務。
小米的IoT業務可以簡單理解為手機和汽車之外的產品,俗稱“小米雜貨鋪”,既有雷軍親自帶貨的空氣炸鍋和電動螺絲刀,也有讓友商頻頻破防的小米空調,是小米最容易被忽視的業務板塊。
2024年,IoT業務為小米創造了1041億收入,差不多是手機業務(1918億)的一半,汽車業務(328億)的三倍。橫向對比,小米IoT業務的收入已經達到了整個格力的55%。
撬動1000億大生意的杠桿,就是那臺200塊的小音箱。
200塊和1000億
所有送外賣的企業都不想只送外賣,所有做音箱的公司都不想只賣音箱。互聯網公司下場賣音箱,原因是看中了由音箱串聯起來的智能家居市場——確切的說是集成在音箱里的Mesh網關。
智能家居的底座是物聯網(IoT),關鍵在于家電之間互通有無,比如玄關燈感應到來人自動開燈,空調和洗衣機的自動開啟關閉等等。
但家電采用的通信協議和數據格式并不相同。由于語言不通,溝通就得靠翻譯。Mesh網關的作用是匯總來自不同電器不同“語種”的數據,統一成大家能理解的“通用語”分發,讓電器相互協作實現“智能”,可謂智能家居的起點。
但問題是,網關的功能難以被直觀感受,本身很難說服消費者單獨購買,尤其是“中樞網關”這種非常理工科的名詞,自帶勸退屬性。因此,將網關集成進其他電器,就能大幅降低消費者的入場門檻。
小米的獨立Mesh網關
從技術上看,網關可以被集成在任何家電上,但智能音箱是最合適的載體。
相比電視、冰箱這類大家電,音箱足夠便宜,非常適合當其他電器的贈品或者公司年會抽獎的三等獎,加上本身有聽個響的實用屬性,門檻足夠低。
同時,音箱的另一個特點是不會輕易更換,屬于“非必要不迭代”品種。路由器也有同樣特點,但在智能家居普及前,大部分家庭已經有路由器了。
也就是說,很多音箱的消費者,實際上“被動”的進入了智能家居的世界。但解決完消費者的入場門檻問題,還需要解決家電廠商的“智能化成本”。
千億營收的家電大廠自然可以投資一個IT部門接入智能家居,大概率還會動“我來當中樞集成你們”的心思,但對做窗簾、臺燈、電飯鍋的小廠來說,接入的前提是成本足夠低。
因此在半賣半送智能音箱的同時,小米還將IoT模組的價格從2014年的60元左右一路打到了2018年的9.99元,對產品價格在百元左右的夜燈、體重秤、門鈴、監控器這些設備來說,接入智能家居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2018年-2024年,小米IoT平臺接入設備量從1.5億暴漲至9億。小米自身的IoT產品也成為了最大受益者,相同周期內,小米IoT業務的營收從400億元增長到了1040億元,幾乎復制了一個小米出來。
雖然智能音箱市場在2021年就掉頭向下,但以音箱為圓心IoT市場卻成了這個短命爆款的長期受益者。IoT業務近乎野蠻的增長也讓小米解決了另一個棘手問題:線下渠道。
線下渠道
小米智能音箱誕生的2017年,也是小米手機失去中國市場份額頭名的第二年,雷軍的總結是:太忽視線下了[2]。
2016年,小米手機國內銷量下滑36%,直接從第一跳到了第五,結結實實撞上了線上銷售的天花板。
線上是小米的立身之本,在拼多多出現之前,小米一直是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但手機的核心銷售渠道依然是線下,直到2023年,手機銷售的線上化率依然不到40%[4]。
幾乎所有手機品牌都有一個龐大復雜的經銷商網絡,小米作為后來者,在2017年面對的問題是,小米之家雖然坪效很高 ,但只能在大城市經受住考驗,而手機銷售線上化率低的地方反而是中小城市。
2020年之前,小米的線下渠道建設可以用跌跌撞撞來形容,原因在于,小米堅持線上線下同價的策略,加上當時的性價比定位,導致渠道利潤空間不足。大部分經銷商并不只賣小米,也就沒有動力銷售小米的手機。
同時,小米幾乎沒有針對線下渠道開發過對應的高毛利產品,即所謂“線下特供機”,進一步加劇了“價格厚道”定位與渠道利潤共存的問題。
線下渠道的擴張始終繞不過讓經銷商賺錢這個終極命題。直到2020年,小米開始用“資金回報率”代替線下的加價率,作為測算標準,即回報率=(毛利-費用)×周轉。
這個思路的核心是用周轉換利潤——雖然一次賺的少,但次數增加賺的就多了。更新周期越來越長的手機肯定承擔不了這個重任,高周轉的基礎其實是SKU龐大的IoT產品線。
小米之家連帶率在2-3.2左右,即消費者在小米之家購物會買2到3件產品。很有可能看了一圈手機,最后買了一個充電寶和一臺電吹風。
相比手機,電吹風、剃須刀、耳機、臺燈這類商品定價更低,賣的也更快。對渠道加盟商來說,同樣的貨款采購手機,一年可能只能周轉2-4次,但采購IoT產品,周轉次數就能提高到10次以上。
伴隨AIoT業務的野蠻增長,小米的門店規模在2021年達到一萬家,到今年3月,小米在國內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16000家。
從搜索到發現
2022年,小米商城眾籌了一款無線洗車機——其實就是帶噴頭可充電的高壓水槍。以洗車機、洗手機、強光手電筒這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商品為代表,小米IoT業務的產品思路也在發生變化。
小米洗車機
線下零售業過去幾年最大的變化在于,核心能力從渠道轉移到了商品。過去是用高密度門店“覆蓋”消費者,現在用低密度的大門店“吸引”消費者。
這種“吸引”發生的前提,是門店有足夠差異化的產品組合。舉例來說,胖東來有十幾種可樂,大部分消費者只有去了門店,才能知道這些可樂的存在,從而“發現”自己的需求。
電商平臺有上百種可樂,但消費者不會主動搜索自己沒聽說過的商品,在線下“發現”的效率反而更高。這也是為什么所有超市都嚷嚷著要做自有品牌。
小米的IoT產品線可以大致歸為兩大類,一類是以電視、空調、冰箱為代表的傳統大家電。以小米對渠道的滲透,很難和美的這類老江湖對抗。但大家電銷售的線上化率卻在過去幾年迅速提高,這是小米家電產品快速增長的大背景。
另一類是以電動工具箱、強光手電筒為代表的非剛需消費品,最典型的是下圖中定價799元的“米家脈沖水槍”,說實話真不知道什么人會買:
米家脈沖水槍01
這類商品的特點和胖東來的可樂類似,對應的需求很難被線上電商的“搜索”所覆蓋,但很容易被線下的“發現”所捕捉。
2020年之前,小米IoT產品的思路更接近剛需消費品的線上化改造,最典型的是插線板。小米通過改變材料以及內部布線,并在外觀上做到了(小米定義的)美輪美奐,把價格打到了49元。
這種思路在線上行得通,因為產品的設計很容易模仿,但小米在線下渠道的扎根不如公牛,因此后者的市場地位始終穩固。
小米插線板內部結構
但對強光手電筒、電動牙刷、空氣凈化器這類商品來說,由于剛需屬性弱,客單價和復購率都偏低,這就導致雖然市場上不乏同類產品,但其他品牌很難依靠自己的產品養活一個自己的線下渠道,無論是給渠道讓利還是給電商叫廣告費,都會推高產品價格。
小米由于有手機、平板電腦甚至汽車這類極高客單價的商品,反而可以基于自身的渠道,維持相對低的利潤率換來更低的價格。
今年一季度,小米IoT業務營收在國補拉動下猛增50%,是手機業務營收的63%。而這一切似乎都能追溯到當年那臺集成了Mesh網關的智能音箱。
可見一臺音箱的命運,跟自我奮斗基本沒什么關系,只需要考慮歷史的行程。
參考資料
[1] 中國智能音箱零售市場月度追蹤,RUNTO
[2] 雷軍:線下也要做到極致,商業評論
[3] 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IDC
[4] 2015中國手機市場回顧與展望,賽迪研究院
[5] OPPO、VIVO靠什么反超小米,中國手機業第二次反轉,顯微商業
[6] 小米創業思考,雷軍/徐潔云
[7] 小米集團——高端化突破,背后的商業模式與管理進階,申萬宏源
[8] 什么是高效零售?小米之家給出的答案,光大證券
[9] 小米公司財報,小米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何律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