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度控制
家長事無巨細地規定孩子的時間安排、興趣愛好、學習方式、穿著打扮等,很少或從不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哪怕是在小事上)。
當孩子感到自己的生活完全被他人控制時,就會失去“我想做”的動力,只剩下“我必須做”的壓迫感,也失去了為自己負責的責任心。
2. 過度干預
家長雖然允許孩子自己做事,但是干預過度。比如,孩子做作業時不斷在旁邊指正、催促;當孩子嘗試新事物(如系鞋帶、做手工)時,家長嫌慢或做得不夠好,直接上手替孩子做完……
這使得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了自己從“不會”到“會”的嘗試興趣,以及解決問題的信心。
3. 只關注結果,忽視過程與努力:
比如,家長只盯著分數、名次、比賽輸贏、作品是否完美。孩子努力了但結果不理想時,表現出失望或批評(“怎么才考這點分?”)。
這讓孩子覺得只有完美的結果才值得肯定,努力的過程毫無價值。他們因此害怕失敗,不敢挑戰稍有難度的任務(怕做不好被批評)。
4. 濫用外部獎勵和懲罰
比如,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或本應承擔的分內責任時,大人給予物質獎勵(如金錢、玩具);孩子表現好或考高分就獎勵,反之則懲罰(如取消游戲時間、責罵)。將學習、閱讀等本可有趣的活動與獎勵強綁定(“讀完這本書給你買冰淇淋”)。
這些外部獎勵會“擠出”內在興趣。孩子做事的動機從“我喜歡/我覺得有意義”變成了“為了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一旦獎勵消失或吸引力不足,行為就會停止。
5. 否定孩子的興趣愛好
比如,輕視或嘲笑孩子的興趣愛好(如“玩這個有什么用?”)。
這讓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興趣沒價值。當他們無法在真正熱愛的事物上投入并獲得認可時,探索的熱情會被抑制。
6. 制造焦慮與高壓環境
比如,不斷強調競爭的殘酷、未來的危機(“考不上好大學就完了”“你這樣將來能干什么?”);對孩子提出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要求;在學業或表現上施加巨大壓力,時刻監督、緊盯。
這種做法使得孩子的精力都用于應對壓力和恐懼,而非專注于事情本身和學習過程。內在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被生存焦慮取代。
以上6種做法的共同點在于剝奪了孩子自驅力的基礎——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
那么,究竟該怎樣保護或激發孩子的自驅力呢?
我計劃在周日(6月8日)早上8點,開一場微信直播,“聊聊小學生的內驅力”(中學生家長也可以聽,很多內容是相通的)。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提前預約直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