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北京首鋼 “雛鷹計劃” 的終選名單出爐,徐昕、曾凡博、吳勇豪等名字被寫下,那時,這份名單承載著北京籃球對未來的期許,眾人期待這批年輕人能在數年后撐起首鋼的一片天,成為 CBA 賽場的閃耀新星,開啟屬于北京籃球青訓的輝煌篇章。
時光流轉,再看這些名字的軌跡,令人唏噓。曾凡博成為了唯一在首鋼打出名堂的獨苗,他憑借自身天賦與努力,在聯賽中嶄露頭角,入選國家隊,成為北京隊鋒線重要力量。可其余人,發展路徑各異,卻難如預期。
徐昕輾轉到廣東隊,在不同環境尋求發展;吳勇豪偏離職業籃球軌道,成了網紅,;范依銘雖留在北京隊,卻未展現足夠實力,難以在關鍵場次擔當重任。曾經的青訓投入,沒能收獲大批可用之才,大部分 “雛鷹” 沒能翱翔在預期的籃球天空。
培養出一個曾凡博,北京投入的力量難以估量。從青訓體系搭建、可能涉及的海外特訓資源,到教練團隊打磨、賽事機會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持續且巨大。這背后,折射出籃球青訓高風險性與不確定性,即便有完善計劃、充足投入,也難保證人才按預期成長。
球員自身發展受天賦、努力、心態等多重因素影響,有人在成長中迷失,有人被傷病等意外阻礙;同時,青訓與職業賽場的銜接、培養模式是否適配球員發展,也值得反思。北京的嘗試,為 CBA 青訓敲響警鐘,投入不是萬能鑰匙,如何精準培養、跟蹤人才,提升成才率,亟待解決。
其實,“雛鷹計劃” 是中國籃球青訓的縮影。各隊都在探索人才培養,卻成功者寥寥。未來,需構建更科學的青訓評估體系,從選拔源頭精準識別潛力股,動態調整培養方案,關注球員身心全面發展,加強與校園、社會籃球融合,拓寬人才通道。
北京首鋼的嘗試,雖收獲曾凡博,付出是否與收獲產生不平衡?其實不然,對于北京來說,收獲一個國家隊級別的曾凡博,對他們來說已然算是成功,畢竟多少球隊的青訓多年來一個能打上主力的都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