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掛式”登山,正在重構游客膝蓋經濟學。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景區
01
前幾天,我刷到一條新聞,說北京八達嶺長城引入了“外骨骼機器人”來助力游客登山。
穿戴它,游客可以一邊輕松邁腿感受萬里長城今猶在,一邊優雅地登高望遠。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連爬長城都能開外掛了?
不過,你要認真觀察,必須說這玩意看著還挺帶感的,穿戴方式就像穿條褲子一樣簡單,綁上腰腿幾道帶子,按下電源開關就啟動。
上坡時,它能幫你抬腿,下坡還能穩住你膝蓋,電控調節,最大能提供將近2公斤助力。
我腦子里立刻浮現出一個畫面:
一個70歲的退休阿姨,帶著孫子來北京長城,在家是廣場舞水平,但今天她穿上外掛后穩扎穩打,連臺階都不扶欄桿,夢回50年前少女時代。
這可是神器啊。
但這不是八達嶺原創,我稍微一查才發現,這玩意早就悄悄開始在全國山岳景區遍地開花了。
泰山、黃山、嶗山、太姥山、武夷山、華山、恩施大峽谷……全都引進了登山外骨骼機器人。
單五一期間,泰山單日租賃量沖上700臺,福建不少景區干脆打出“科技登山”的招牌,主推的就是這個“外掛神器”,深圳一家做設備的公司直接表示產能都來不及擴了。
我甚至看到泰山還搞出中老年“助力爬山團”,上海、香港的旅行社都推出專門產品,名字聽起來像“爸媽輕松登十八盤”。
看著這些數字,我腦子里突然響起那句古老的靈魂質問:“你真的在爬山嗎?不,其實是你和一個機器人一起爬。”
而這事的意義也遠比看起來的科技炫酷要大,因為中國早就進入老齡化社會了,哪怕很多老人熱愛登山旅游,但膝蓋真的不允許啊。
年輕人呢?
平時996,能放個假去山里放空就不錯了,還指望他們全程硬剛十八盤?這不現實。
所以,“機械腿”不是簡單的科技感打卡裝置,而是從體驗、情緒、經濟模式、硬件產品四個維度,同時改造了旅游景區的服務邏輯。
現在,八達嶺長城也上貨了,一場全國景區轟轟烈烈的“外掛重塑登山體驗”運動正式開場。
02
說個題外話,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你表面在用力,其實關鍵時刻有人在背后托舉”這種感受,不是在長城,也不是在泰山,而是在日本豐島。
幾個月前,我和老婆去日本四國旅游,豐島風景很治愈,就是坡太陡,一上來就把我倆膝蓋教做人了。
結果酒店老板說:“可以租電動助力自行車。”
真香來得很快。
酒店這車還不是傳統電瓶車那種一擰就跑的“躺平型”,而是電機悄悄介入,只在上坡/啟動時幫你一把的“扶持型”。
老婆騎完回來第一句話是:“我回國要買一臺”,她認為,“雖然基本還是自己踩,但關鍵時刻扛了最累的幾下。”
豐島電動助力自行車/旅界實拍
我當時沒意識到,這段體驗會成為理解外骨骼機器人爆火邏輯的鑰匙。
因為說到底,無論電動助力自行車還是外骨骼機器人,其實都是把“體力焦慮”變成了“體驗加成”。
你看,以前很多景區為了解決爬山累這個痛點,搞的是“硬解法”:修纜車、建電梯,一次性投資幾個億。
但問題是,很多人坐了纜車,心里又不服氣,總覺得“沒體驗到全貌”,反而像錯過了幾個億。
更別提社交平臺上,那些拍下“自己一步一步爬上山頂”的打卡照,比從纜車下來直接自拍的成就感強多了。
而外骨骼機器人這種“軟解法”,堪稱體驗不打折,感受少吃苦,成就感照樣拉滿,小紅書視頻照樣能發,還有流量。
對年輕人來說,它是體力焦慮的緩沖器,對中老年人來說,它是尊嚴型消費品。
你自己邁的步,爬的山,臉上帶著汗,身上卻掛著外掛,沒有人能指責你“坐著上來的”。
對景區來說,它是“輕資產升級體驗”的黃金投資。
和那些投資幾千萬搞大型設施的項目比起來,外骨骼機器人的好處在于夠輕、夠快、夠容易算賬:
成本低:一套設備售價幾千到一兩萬,五百臺也就一條小纜車線的零頭; 回本快:100元/3小時,五一期間泰山單日出租700臺次,算下來ROI直接打穿電梯; 運營靈活:租賃+分成,設備商出貨,景區不承擔庫存和維護壓力,還能順帶做一波“高科技服務體驗”的品牌宣傳。
最妙的是,它沒有破壞自然景觀這類爭議,也不怎么招黑,甚至還能被游客主動傳播,形成社交鏈條:“你長城是爬上去的嗎?”、“我掛了個機械腿。”
如果要用互聯網公司黑話來描述,這背后可是一場低成本體驗升級+輕資產科技嫁接+新服務模型探索的三級跳。
回到根上,這玩意的風騷不是因為它有多潮,是因為它太合適中國景區這個土壤了。
03
外骨骼機器人確實牛,能火也不是偶然,但就像任何新興產品一樣,它在走紅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聽上去不大,但事關能不能走遠”的問題。
要知道,這個登山神器離真正成為下一個自拍桿還有點路。
我問了幾個用過的人,他們的反饋五花八門,但總結起來,其實就三點:
重:有些設備說是1.8公斤,其實加上綁帶、電池、固定裝置,一路走下來你會發現,自己不是掛了個外掛,是拖了個綁腿沙包; 捂:這個問題在福建尤其明顯。五月底天氣熱,不少人反饋“爬到一半膝蓋沒崩,先被悶出一身汗”; 不懂:有個六十多歲的阿姨試完后說,“感覺挺神奇,但也有點怕摔。”她主要不太明白什么時候啟動、什么時候助力,生怕踩空。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這東西目前還不夠“傻瓜”。
要說得直白一點,它從B端(景區運營)跳到C端(你我能直接買回家),還差一層用戶認知+產品迭代+場景教育的組合拳。
由此,很多人以為阻礙它普及的是價格貴。
其實不是,今年4月,淘寶上已經有幾家廠商把消費級外骨骼設備賣到2500元以內,結果上新15秒就被搶光。
這說明用戶有需求,只是對它還沒有明確認知。
同時,現在市面上很多類似設備看起來五花八門,實則良莠不齊。
有的只是機械助力器,抬腿幫你省力10%,平地走行還行,爬山就原形畢露。
有的還沒搞定算法,你剛邁左腿,它給你右腿猛加一腳,差點摔溝里。
有的甚至是“大廠OEM貼牌+PPT賣故事”,外形像高達,體驗像背磚。
一位行業觀察者說得很直白:“大家不是不用,是不知道該怎么用,也不知道什么時候用才值得。”
所以,根據我查到的數據,未來幾個領先廠商接下來的研發重點有三:
1. 輕量化設計:用碳纖維和柔性材料,盡量把整機重量壓縮到1.5公斤以內; 2. 體驗智能化:加入心率監測、AI導航、語音講解、情緒識別等“智能伴游”功能; 3. 快拆&續航優化:讓電池像GoPro一樣“啪一下換掉”,不用每三小時就排隊歸還。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甚至已經在推進一個AI伴游項目,將外骨骼機器人打造成“科技導游+登山助力+情緒陪伴”的全能裝備。
也就是說,你未來穿上它,不只是抬腿輕松,還能聽它給你講泰山神話,邊爬邊鼓勵你:“再堅持一下,你馬上就要征服五岳之首了!”
這已經不是設備了,這是個有靈魂的外掛。
如果這些都能實現,下一次,你或許不會因為登不了山而遺憾,而是因為沒搶到那套“3小時外掛”,被隊友狠狠嘲笑一路。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外骨骼機器人在景區的應用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