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腫瘤學創新領域的領導者Agenus Inc. ( Nasdaq: AGEN ) 于6月3日宣布,其已與 Zydus Lifesciences Ltd. (NSE: ZYDUSLIFE)(包括其子公司/附屬公司,以下簡稱“Zydus”)簽署了最終合作協議,旨在加速臨床開發、擴大全球生產規模并擴大患者獲得 botensilimab 和 balstilimab (BOT/BAL) 的機會。
Zydus 全面布局生物制劑 CDMO ,借收購切入全球市場
Guide View
根據協議,Zydus 將以 7500 萬美元先期付款及最高 5000 萬美元或有付款(基于收入里程碑),收購 Agenus 位于美國加州伯克利的 2.5 萬平方英尺臨床生產設施和埃默里維爾的 8.3 萬平方英尺商業生產工廠,相關款項將在三年內按約定支付。
圖源:Endpoints
此次收購使 Zydus 迅速獲得先進生物制劑生產能力,并在全球生物技術核心區域加州建立戰略據點。依托供應鏈優勢與地緣政治紅利,Zydus 得以拓展美歐及全球市場影響力,完善從臨床前研究、毒理學分析、臨床開發到生產的全鏈條生物制劑服務能力,成為覆蓋研發至商業化的 “一站式” 解決方案提供商。
圖源:Zydus
Zydus的CDMO業務將作為獨立實體運營,并將容納收購的制造能力。作為交易核心,Zydus 成為 Agenus 的獨家合同制造商,負責 BOT/BAL 雙藥組合(抗 CTLA-4 藥物Botensilimab,BOT/ PD-1 候選藥物Balstilimab,BAL)的臨床及商業供應,并擁有 Agenus 未來產品線的優先談判權。Zydus 計劃擴大當地團隊規模,為區域就業與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若未來 BOT/BAL 銷售達成特定里程碑,Zydus 需向 Agenus 支付最高 5000 萬美元或有付款。
同時,Zydus 負責印度、斯里蘭卡等區域內產品的臨床開發、監管審批及商業化,并在產品獲批后按凈銷售額的 5% 支付特許權使用費。
此外,Zydus 以每股 7.5 美元收購約 210 萬股 Agenus 股票(總價值 1600 萬美元),通過資本紐帶深化合作。
Zydus表示,Agenus的BOT/BAL組合療法已準備好進入III期臨床試驗,用于治療某些結直腸癌患者和實體瘤。Agenus在新聞稿中表示,此次交易所得資金將用于該資產的持續開發和潛在商業化,以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協議簽署后,Agenus 股價(AGEN)周二開盤上漲 20%,反映市場積極預期。
Zydus 董事總經理 Sharvil Patel 博士指出,此次收購使公司在美國生物制劑生產領域建立戰略性支點,依托加州創新生態系統,增強與創新實體合作能力,加速新產品研發并聚焦患者需求。
Zydus 正以此次收購為契機,穩步推進全球生物制劑市場的戰略布局,為自身在生物制藥領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攜手中國創新藥:Zydus擴張美市場的又一步棋
Guide View
總部位于印度的跨國藥企 Zydus Lifesciences(成立于 1952 年)憑借其覆蓋全球 50 多個國家的業務網絡、30 多個現代化生產基地及靈活的市場響應能力,持續推進海外市場擴張戰略。其在美國、歐洲等地設立的分支機構與銷售網絡,進一步強化了全球市場影響力。
今年年初,Zydus 與中國創新藥企貝海生物達成戰略合作,成為其開拓美國市場的重要布局。
貝海生物向 Zydus 授予新藥 BEIZRAY?(BH009)在美國的獨家商業化權益,這是近年來國內首個成功授權出海美國的改良型新藥。根據協議,貝海生物將獲得 1500 萬美元(協議簽署后支付)和 1000 萬美元(首次產品交付后支付)的首付款(合計近 2 億元人民幣),以及多項銷售里程碑款項和高兩位數的利潤分成。此次合作標志著中國創新藥國際化的重要突破,也為 BEIZRAY 的全球商業化奠定基礎。
圖源:貝海生物
從市場前景看,多西他賽類抗腫瘤藥物需求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多西他賽市場規模達 114.78 億美元,預計 2032 年將增至 252.46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 9.7%),僅美國市場年用量就超 53 萬支。作為多西他賽改良型新藥,BEIZRAY 憑借獨特臨床優勢,有望在擴容的市場中占據重要份額。
合作框架下,貝海生物負責產品生產供應,Zydus 美國子公司 Zydus Pharmaceuticals (USA) 承擔美國市場商業化。ZYdus 的競爭優勢在于其龐大的全球銷售網絡,尤其是美國子公司在腫瘤藥物商業化領域的豐富經驗,為 BEIZRAY 的市場推廣提供了渠道保障。
此次合作不僅豐富了 Zydus 的腫瘤治療產品線,也通過引入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創新品種,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的競爭力。
通過與中國創新藥企業的深度聯動,Zydus 借助本土企業的研發能力與產品優勢,加速其在美國市場的戰略落地,展現了跨國藥企與新興市場創新力量的協同效應,為全球腫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
從收縮到剝離:Agenus退出CDMO業務背后的重組邏輯
Guide View
Agenus 將其六個月前剛剛啟動的生物制劑 CDMO 業務剝離給印度制藥商 Zydus。這場交易的背后,是 Agenus 在研發受挫與市場壓力下的艱難轉型之路。
Agenus 的前身是成立于 1994 年的 Antigenics,最初專注于腫瘤疫苗的研發。然而,盡管在研發上投入巨大,多年來卻始終未能實現相關產品的上市,這為公司后續的困境埋下了伏筆。
圖源:Agenus
2021 年 10 月 22 日,成為 Agenus 命運的重要轉折點。當日,公司宣布自愿撤回核心產品 PD-1 抗體 balstilimab 單藥用于化療后疾病進展的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患者的生物制品許可申請(BLA),并停止該產品單藥治療宮頸癌的臨床研究。
這一消息如同一記重錘,導致 Agenus 股價當日大跌超 31%,公司發展陷入困境。
此后,Agenus 的困境不斷加劇。2023 年 7 月,FDA 阻止了 Agenus 基于 II 期療效數據,申請加速審批其 botensilimab 與 balstilimab 組合療法用于治療復發 / 難治性微衛星穩定性結直腸癌患者的計劃。
這一消息致使公司股價再次暴跌 38%,并引發了大規模重組。
到了 2023 年末,Agenus 大幅裁員,將精力集中于 balstilimab 與 botensilimab 的聯合療法。但事與愿違,2024 年 7 月中旬,FDA 根據已有數據,不建議 Agenus 尋求該聯合療法的加速批準,這意味著公司短期內無法實現商業化回血,資金也難以支撐后續 3 期臨床的開展。
雪上加霜的是,2024 年 8 月 2 日,Agenus 收到百時美施貴寶(BMS)關于退回其研發的 TIGIT/CD96 雙抗藥物 AGEN1777 權益的通知。這款藥物在 2021 年尚未進入臨床階段時,就已與 BMS 達成超過 15 億美元的交易,其中近 5 億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已提前支付,曾為 Agenus 帶來巨額現金回血。BMS 對該藥物權益的退回,無疑讓 Agenus 失去了重要的資金來源,陷入極度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TIGIT 靶點的研發本身就風波不斷。在 PD-(L) 1 之后,TIGIT 曾被視為最具前景和潛力的靶點之一,但眾多藥企的研發進程均不順利。
羅氏作為該領域的研發領頭羊,其 TIGIT 單抗 Tiragolumab 單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 Ia 期臨床試驗,患者總響應率為 0;2022 年其 III 期臨床 SKYSCRAPER-02 研究也未能達到主要終點。此外,諾華終止了百濟神州合作伙伴的 TIGIT 抑制劑海外權益行權交易,BMS 也終止了自身抗 TIGIT 藥物的 II 期臨床試驗。
據凱萊英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研的TIGIT藥物約80余種,其中近一半藥物處于臨床前的研究階段,研發難度可見一斑。
在如此絕境下,Agenus 開啟了轉型自救之路,決定開放生產基地提供 CDMO 服務,試圖利用閑置產能盤活現金流。其位于 Berkeley 的 工廠用于臨床生產,位于 Emeryville 的 工廠用于商業制造。然而,biotech 轉型 CDMO 并非易事,兩種業務模式差異巨大,真正實現階段性成功的企業少之又少。
圖源:藥明康德官網
如今,Agenus 將位于加州 Emeryville 和 Berkeley 的兩家生物制造工廠轉讓給 Zydus,徹底退出 CDMO 業務,驗證了轉型的艱難。
Agenus 表示,此舉將有助于減少現金消耗并 “精簡資源”。Zydus 將接管工廠的所有員工和設備,并可選擇擴建,而 Agenus 仍擁有瓦卡維爾約 60 英畝的生產用地,為未來生產建設保留了潛力。
從財務數據來看,目前市值為 1.13 億美元的 Agenus 一直在積極管理沉重的債務負擔。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凈虧損 2640 萬美元,較 2024 年同期的 6350 萬美元大幅改善。該公司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收入為 2410 萬美元。
此次與 Zydus 的合作,旨在將 Agenus 的研發能力與 Zydus 的制造專業知識相結合。HC Wainwright 和 B. Riley Securities 等公司的分析師對 Agenus 在結直腸癌領域的發展計劃表現出濃厚興趣。
這場業務剝離與戰略合作,是 Agenus 在 “抗癌大戰” 中的又一次突圍嘗試,其能否借此實現逆襲,在競爭激烈的腫瘤治療市場中重新站穩腳跟,值得業界持續關注。
結語
Guide View
Agenus 出售資產退出 CDMO 業務,既是在研發困境中 “斷腕求生” 的無奈之舉,也是聚焦核心管線的戰略收縮。通過與 Zydus 的合作,其將研發優勢與后者的制造、商業化能力結合,試圖為 BOT/BAL 組合療法的后續開發注入動力。這場交易能否扭轉其長期頹勢,取決于管線進展與市場反饋,而生物制藥領域 “研發 - 生產 - 商業化” 的協同模式探索,也將持續引發行業對資源整合與轉型路徑的思考。
參考來源:
[1]公司官網/網絡新聞
[2]bioSeedin柏思薈
[3]制藥網
[4]藥智網
[5]生物研究圈
[6]動脈新醫藥
[7]Fiercepharma
[8]Endpoints
[9]Investing
制作策劃
策劃:Whale / 審核校對:Jeff
撰寫編輯:Whale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轉載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