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峰(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
2025年6月4日5時許,韓國選舉機構確認第21屆總統大選完成所有計票工作,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最終以49.42%(1728.7513萬票)得票率,戰勝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得票率41.15%,1439.5639萬票)、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8.34%,291.7523萬票),成功當選韓國第21屆總統。
據悉,此次大選投票率高達79.4%,共有近69%的韓國民眾參與投票(約3524萬人),系1997年韓國第15屆總統選舉(80.7%)以來,時隔28年再創歷史新高。鑒于目前韓國處于總統缺位狀態,李在明沒有經過交接期,于6月4日10時正式就職,下步韓國對外政策走向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一、歷經波折終圓“總統夢”
此系李在明第3次參加韓國總統大選,2017年黨內初選輸給文在寅未獲提名,2022年以微弱劣勢(0.73個百分點)惜敗尹錫悅,可謂一波三折才最終修成正果。
一是此次選舉李在明經受多重考驗。對李在明而言,此次大選經歷的最大考驗集中在法律層面,其面臨多起涉嫌違法案件的調查和審判,雖二審被判無罪,但案件的相關影響尚未完全消除,其妻金惠景也因違反《公職選舉法》被判處罰金,其子因涉嫌賭博事件也被對手作為多次攻擊的工具。
此外,韓國社會保持陣營和進步陣營的嚴重撕裂和對立,是其面臨的第二大考驗,雙方經過多場激烈碰撞。另外,李在明在黨內提名時也遭遇其他派別的競爭,在外部環境上面臨著韓國經濟低迷、外交關系惡化等多重考驗。
二是“戒嚴令”為其當選帶來契機。2024年12月3日,韓國時任總統尹錫悅宣布實施全國緊急戒嚴令,試圖通過調動軍隊封鎖國會打壓政治對手,解決政治危機。此舉被韓國法院判定為嚴重違法行為,尹錫悅也因此陷入政治“滑鐵盧”。戒嚴令事件引發韓國政憲危機和社會動蕩,加劇兩大陣營對抗博弈,引發社會撕裂和民眾對立。李在明陣營抓住尹錫悅的嚴重“戰略失誤”,為獲得大選夯實根基。
三是民眾“思變求變”為其提供助力。韓國多數選民對尹錫悅執政后出現的混亂局面頗感不滿,希望看到一個“思變求穩”的新政府。李在明作為進步派的代表,符合選民這種心理。另外,李在明的草根出身和親民形象,使其在年輕選民和中間派中獲得較高支持率。
二、韓國對外政策“預評估”
結合李在明勝選演講和競選綱領,韓國新一屆政府內外政策或將出現較大調整,可能的發展方向預測如下:
一是復蘇經濟和恢復民生是其第一要務。李在明在競選活動中承諾,將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激活小微企業,實現公平經濟;在勝選演講中,李在明強調將堅決防范內部動蕩和軍事政變風險,通過社會資源再分配構建包容性發展體系,將通過制度設計確保機會平等,重點完善弱勢群體權益保障體系,構建“強弱共濟”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二是均衡外交成為韓對外關系基本底色。李在明主張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均衡外交,更加重視實用主義外交。下一步,韓將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改變尹錫悅政府的“價值觀外交”,調整對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取向,在中美博弈中可能會選擇“騎墻”策略,以確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朝韓“完全隔絕”態勢可能迎來轉圜。在南北關系上,李在明強調“威懾對話雙軌并行”戰略,即一方面強化國防力量形成對朝有效威懾,同時建立常態對話機制,致力于構建朝鮮半島和平發展新范式,通過危機管控機制降低“韓國風險”對經濟民生的傳導效應。同時也應看到,李在明執政面臨3大潛在挑戰:
首先,韓美同盟體制的限制。美國是韓國安全保障的核心依靠,韓美關系是韓國對外關系的基本盤,李在明雖然強調實用主義,但在關鍵問題上仍受制于美國,其未來施政構想能否完全落實,將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
其次,國內保守勢力的阻撓。當前,韓國內政治極度分裂,保守派和進步派政治立場和邏輯存在巨大差異,李在明調整對外關系將受到保守派的極力阻擊。
再次,朝核問題的復雜性。該問題涉及多方利益,特別是俄烏沖突以來,朝俄結盟等引發東北亞地區局勢出現明顯變化,李在明的半島政策構想能否實現存在諸多變數。
三、對華可能出現“新變化”
在對華關系上,李在明將與尹錫悅政府明顯不同。一是減少戰略摩擦。李在明多次聲明“臺海與韓國無關”,不介入中美博弈,與尹錫悅政府在涉臺問題上的不當言論形成鮮明對比,有助于中韓因臺灣問題產生不必要的摩擦。在涉臺問題上,李在明比較經典的表述是:“為什么我們要招惹中國,只要說謝謝就好,對中國臺灣地區也說謝謝就好了”。
二是務實經濟合作。中國連續20年蟬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高達3682億美元,占韓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3.6%。因此,李在明明確反對與中國“脫鉤”,認為中國是韓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對韓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韓國可能重新審視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更加重視中國市場,以為韓國提拔國內經濟提供支撐。
三是盤活中國韓人文交流。若中國韓關系上層關系得到有效改善,各個層面的交流活動也將被盤活。李在明上臺后,可能優先恢復兩國各層面的人員交流和往來,改善兩國的輿論環境和交流氛圍,有助于進一步增雙邊了解和友誼。
在分析韓國對華政策向好調整的同時,也應關注潛在的摩擦因素,精準把握對韓“關系點”。建議重點關注以下3個方面:
首先,價值觀方面,作為進步派,李在明政府可能更關注人權、民主等議題,或在涉疆、涉藏、涉港問題上響應美西方立場,觸及我國政策底線。
其次,聯盟體制方面,韓美軍事同盟仍是其雙邊關系的基石,在美國裹挾下,李在明政府可能繼續參與美國主導的南海巡航、針對中斬聯合軍演等,加劇中美博弈下韓國的選邊壓力。
再次,在經濟科貿領域,受“印太經濟框架”等機制約束,李在明政府在半島導出口、關鍵供應鏈等問題上,是否會繼續配合美國、對華推行“去風險化”措施也需要繼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