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一直被認為是高凈值階層的消費象征,是社會認可的“通用語言”。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像上一代那樣渴望一只LV手袋、一塊勞力士手表。他們轉而把“錢”“注意力”與“情感”投向了一種更輕、更新、也更“屬于自己”的消費物件——潮玩。
從300元的盲盒,到3000元的定制BJD,再到過萬的藝術玩偶;從上班族辦公桌的Labubu,到租房客床頭的DIMOO,再到地鐵口排隊兩小時的“聯名發售”;潮玩似乎不再是“玩具”,而成了一種結構完整的情緒容器×社交語言×價值表達方式。它不炫富,但有身份;它不實用,但有陪伴;它不代表地位,但代表我是誰。它也許沒有奢侈的外殼,卻也已悄然具備了奢侈的靈魂。
“高價低用”的邏輯
潮玩與奢侈品的第一性原理共振
很多人直覺上會否定“潮玩=奢侈品”這個說法,因為它看起來不夠“高貴”、不夠“高級”。但如果我們抽掉奢侈品的“品牌名”“貴價包”“高級時裝”這類表層物象,回溯它的第一性邏輯,會發現:真正定義奢侈品的,并不是價格本身,而是對欲望的組織能力×對非理性的調動結構。
從奢侈品的“五大邏輯結構”與潮玩對比示意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如果我們把“奢侈品”視為一種社會系統下組織“非理性消費”的方式,那么潮玩不是在模仿奢侈品,而是在構建一套屬于本土、新世代的“精神奢侈系統”。它也許不來自巴黎,卻代表了一種新的尊重,一種“我愿意為自己喜歡的事物過度付出”的生活哲學。
中國年輕人為什么需要“自造奢侈”?
奢侈品從來都不只是“昂貴的物品”,價格不過是它自然衍生的結果之一。倘若僅僅依靠高昂的價格就能造就奢侈,那這份奢侈也未免太過廉價。真正的奢侈,不在于標價幾何,而在于它所承載的三重文化功能:界定身份邊界、傳遞社會價值、寄托人們非理性的感情與期待。
在法國,LV是貴族生活方式的延續;在意大利,Gucci是都市浮華下的自我武裝。而在當下的中國,年輕人正借由新的符號語言,表達屬于自己的“精神分層”。他們不再滿足于一個“所有人都認得”的奢侈品,而是渴望擁有一個“唯有同頻者才能讀懂”的文化坐標。這正是潮流玩具正在悄然承擔的文化使命。
他們不能繼承父母的奢侈品,也不想
上一代人的奢侈品,是“財力+階層+體面”的集合物。它用名牌說話,用logo證明,用配貨制度制造距離感。但今天的Z世代成長于去中心化的互聯網語境,他們不再通過價格和品牌判斷“誰更好”,而是通過興趣、社群、標簽、情緒連接來定義“誰是同類”。Labubu、BJD、DIMOO、泡泡瑪特,不一定“昂貴”,但一定“共感”。它不是讓全世界知道你是誰,而是讓你和自己的小圈子說:你看,這才是我。
代際奢侈品消費偏好分層圖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當代年輕人不是買奢侈品,而是在買陪伴
Z世代的奢侈,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而是“擁有可控制的情緒”與“自由表達的空間”。潮玩恰恰成為一種:
- 可抱緊的情緒單位(Labubu是我的情緒同伴)
- 可收藏的社交貨幣(展柜=朋友圈里的自我投射)
- 可反復消費的精神慰藉(盲盒機制即隨機命運再演)
在這個意義上,潮玩是一種“沒有暴露感的高價消費”——它不像奢侈品那樣外顯,卻更適合在心理上建立深層信任。
奢侈品身份構建方式的代際轉移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潮玩不是舶來品,而是本土文化認同的共生之物
作為為數不多由中國年輕一代主動命名、建構并推動流行起來的文化產品類型,潮玩與傳統奢侈品那種“向西看”的視覺體系截然不同。它從設計到角色設定,都更貼近本土的審美趣味與情感表達。它不追求所謂的“高貴”,而是強調“有趣、治愈、共鳴”。潮玩并非在模仿奢侈品的姿態,而是在嘗試構建一種屬于中國本土的文化奢侈雛形。換句話說,潮玩的目標不是“取代LV”,而是提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果奢侈的標準不再由歐洲定義,那么在中國,它應該呈現出怎樣的面貌?
潮玩不是IP的終點
而是中國式“品牌神話”的起點
奢侈品與潮玩的最大區別,表面看是價格、材質與文化積淀,但如果從“品牌構建邏輯”出發,兩者其實都在試圖解決同一個問題:如何讓用戶為“意義”付錢,而不是為“產品”買單?LV有創始人敘事,Labubu有宇宙世界觀。
LV不是靠皮料和工藝征服世界的,它是靠創始人神話+百年敘事+階層文化的綁定。香奈兒不是因為小黑裙,而是因為“獨立女性敘事”的情緒托付。而潮玩也在走一條中國文化語境下的新神話路徑,它不復制品牌歷史,而是構建“人格化的IP宇宙”,它不講手工工藝,而是打造“你必須理解的圈層儀式”。潮玩不是IP商品的終點,而正在成為品牌精神意義的起點。
“IP人格化”:不是角色,而是“陪你生活的伙伴”
按照傳統品牌的構建邏輯,產品價值往往體現在“設計+工藝”上。但在潮玩領域,產品的本質發生了轉變:它是“角色人格+情緒連接+圈層共鳴”的集合體。以Labubu為例,它遠不止是一個“小怪物造型的玩偶”。它被賦予了一個鮮明的人格形象——“倔強、逃避、反叛卻溫柔”,是都市中一種邊緣情緒的象征。它并不提供實際功能,而是通過這種人格化設定,與用戶建立起情感上的認同:“他就像我情緒低落時的模樣”,“他代表了我不愿向現實低頭的那一面”。這種情感投射讓潮玩超越了物理形態,成為一種情緒表達和身份認同的載體。這種人格連接,已經超出了“玩具”的范疇,進入了情緒共生體的范疇。
“宇宙世界觀”:不賣貨,而是講述持續擴張的敘事空間
潮玩品牌的打造方式,早已超越了傳統“單品爆款疊加”的邏輯,轉而采用一種“IP宇宙式”的構建思維。Labubu擁有完整的Monster家族體系,DIMOO構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夢境世界,MOLLY則通過全球聯名不斷拓展其世界觀線索。每一款新作都不再是孤立的產品,而是整個敘事宇宙中的一個節點。
對于用戶而言,購買潮玩不再是單純的收藏玩具,而是在參與這個虛擬世界的擴展與建構。這種品牌構建邏輯,本質上與傳統奢侈品所依賴的“創始人敘事”異曲同工——只不過潮玩采用了更年輕化的表達方式、更碎片化的敘事語法,以及更貼近大眾的互動路徑。LV要走進博物館,Labubu想走進你的日記本。
潮玩品牌人格x宇宙機制對照圖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圈層儀式感”:不是被看見,而是被共鳴
奢侈品強調的是“被誰看見”,而潮玩則更在意“誰真正懂我”。潮玩的消費過程,遠不止于購買行為本身,它往往包含一系列主動參與的環節:搶簽、參展、限量發售、曬柜、曬單、解盲盒……在這些過程中,玩家在社群中與同好分享、交流,建立起一種帶有“情感門檻”的共鳴。這并不是簡單的社交傳播,而是一種具有歸屬感的圈層儀式。正是這種儀式感,正在逐步塑造中國本土消費者獨有的“精神品牌系統”。你不會因為一款潮玩看起來昂貴而去追捧它,而是因為它承載了你的某種情緒、某種自我認同,讓你愿意長久地陪伴它,把它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你內心世界的一種延伸。
潮玩IP神話構建圖譜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潮玩不是奢侈品的替代
而是中國年輕人自造的“新奢侈系統”
潮玩可不可以稱為Z世代的“新奢侈品”?如果我們對奢侈品的理解還停留在“昂貴”“時尚”“皮質考究”的層面,那它顯然不是。但如果我們意識到奢侈品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機制——一種承載意義、組織情緒、塑造身份的符號系統,那么就會發現,潮玩其實已經在悄然履行這樣的角色。
可以說潮玩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扮演著奢侈的角色,但它并非傳統奢侈品的簡單復制。它是“新奢侈”,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舊奢侈”的形態。它不再依賴于材質與價格,而是通過情感共鳴、圈層認同與人格化IP的力量,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構建身份的語言。
潮玩是否具備“東方奢侈系統”結構判斷圖譜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結語
潮玩并非是對傳統奢侈品的簡單模仿或廉價替代,它本質上體現了一種價值邏輯的轉向——從“他者認同”走向“自我確證”,從“符號消費”轉向“情感投射”。傳統奢侈品所依賴的是一個外在于個體的符號系統,其本質是一種“權威賦予”的價值表達,強調的是社會等級、歷史傳承與文化霸權。而潮玩所代表的“精神奢華”,則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價值生成機制,它不再仰賴于外部權威的認可,而是根植于個體的情感經驗、圈層歸屬與自我認同。這背后蘊含著一種新的自覺:人不再是被動接受社會定義的客體,而是主動賦予世界意義的主體。潮玩的流行,折射出新一代對“奢侈”概念的重新詮釋——它不再是物質的炫耀,而是情感的凝結;不是身份的面具,而是內心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