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老叮當
編輯 | 李昊飛
出品 | 華山論劍V(iauto-ilife)
6月5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重組進展情況的公告》稱,“2025年6月4日,本公司接到兵器裝備集團通知,兵器裝備集團收到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務院國資委”)通知,經國務院批準,對兵器裝備集團實施分立。其汽車業務分立為一家獨立中央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國務院國資委按程序將分立后的兵器裝備集團股權作為出資注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至此,沸沸揚揚爭論了近4個月的長安汽車與東風汽車集團的重組畫上了句號。
今年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同時發布公告稱,正在籌劃重組事項。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之后幾個月的時間里,關于長安與東風到底如何重組,會不會有其他央國企重組等問題被反復討論。甚至,因為輿論端有太多“長安并入東風”的謠言,長安官方還出面辟謠。
隨著此次公告的發布,對于長安汽車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利好:首先,兵裝汽車業務獨立為一家獨立的央企,而且這個公司未來就只有汽車業務,更垂直,也能夠更加市場化;第二,取消與東風的重組,避免了外界關于重組的種種不利的猜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既定思路去發展業務。
據透露,新成立的獨立央企或將定名為中國長安,與長安汽車進行一體化運營。
就在幾天前,長安汽車發布的5月銷量數據顯示,在行業價格戰白熱化的階段,長安卻逆勢上漲:總銷量達22.43萬輛,同比增長8.47%,其核心動能來自新能源板塊——單月銷量達9.48萬輛,同比暴漲69.88%,占整體銷量比例突破42%。
旗下三大新能源品牌也均實現了高速增長。其中,長安啟源5月銷量3.66萬輛,同比增長67%;深藍汽車5月銷量2.55萬輛,同比大漲78%;阿維塔單月銷量1.28萬,同比增長高達179%,這也是阿維塔連續三月銷量破萬。
事實上,隨著吉利、蔚來等企業掀起“品牌整合”之風,行業內對于同一集團下擁有多品牌,且存在價格重疊,會不會造成資源內耗的情況也有很多探討,而長安旗下目前長安啟源和深藍品牌恰恰就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在不久前的股東大會上,還有人詢問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長安多品牌有沒有整合的規劃”。
彼時,朱華榮給出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化解外界對于多品牌內耗的疑慮:“就像重慶小面有豌豆面、有炸醬面,雙方價格是完全重疊的,但雙方也是并存的,并不會因為有了豌豆面,就不能有炸醬面或小面。”
在他看來,在長安汽車的棋局上,三大品牌的定位完全是涇渭分明的,雖然長安啟源和深藍在價格上有重疊,但二者的定位和受眾是完全不同的。
長安啟源定位新主流大眾家庭用戶群體,整體覆蓋8 萬-30萬元市場,其中主要是 8萬-25萬元市場。深藍汽車定位是面向主流電動市場年輕態用戶,包含年輕用戶及心態年輕的用戶,主要覆蓋15萬-35萬元市場。
從最新的情況調研,啟源的用戶和深藍的用戶大概平均相差 4.9 歲,整體上深藍的用戶是偏年輕的。值得注意的是,朱華榮本人購買的也是深藍的產品。
而阿維塔定位的是高端豪華情感智能電動品牌,主打高顏值、高科技、高價值,產品價格在20 萬-70萬元,因為還有華為、寧德時代兩大股東做背書,承載一些科技和豪華溢價。
而且,在資源分配策略方面,阿維塔以小股東身份引入了社會資本,深藍也有部分是融資發展,只有長安啟源是由長安全額投入運營。
這種資本運作的模式,既能夠有效分散轉型風險,也能保證每個品牌的獨立和個性,5月的銷量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現階段,盈利表現依然外界最為關注的點。
據長安汽車黨委副書記譚本宏介紹,從啟源 A07 到啟源 Q07,還有下半年已經在線上露出的 A06 等等一系列的產品。長安有非常多的產品已經在研發管道及工具盒里面,后續會陸續、高密度的去投放一系列產品,2026年長安啟源的銷量目標是突破60萬輛。
而關于三個品牌的盈利情況,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會計師、董事會秘書張德勇也給了具體的時間節點。
他介紹稱,2024 年長安內部開展了以新能源為中心的“涅槃”專項行動,通過這項行動,整個公司新能源的盈利同比改善了 20%,相較于以前,新能源的盈利狀態有了比較大的提升。
今年 1~4 月,長安總體的新能源同比去年增長了將近 40%;其中阿維塔同比增長了 106%,實現了翻倍式的增長;深藍同比增長了 68%。這個量的增長,對深藍的盈利和盡快達成盈虧平衡點,有非常大的幫助。
其中,深藍在去年單月已經實現盈虧平衡,按照推算,在投資不減的情況下,深藍月銷 3 萬臺就可以達成盈虧平衡;阿維塔目前還在投入期,2025 年達成盈虧平衡的難度比深藍要大,但通過全產業鏈的降本增效,會迅速的改善盈利,預計2026 年有希望達成盈虧平衡。
眾所周知,巨額的研發投入,是其暫時還沒盈利的重要原因。在長安汽車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朱華榮透露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全口徑)達到151.58億元(含阿維塔26.7億元),保持10%以上增速。過去十年,長安汽車圍繞新能源、智能化、前瞻技術領域,累計投入超1100億元,建成16個技術中心、17家科技公司,智能化人才儲備近5000人。
面對“固態電池”的研發進度,朱華榮也首度披露了長安的“三線并行技術路線”:一個是長安先進電池研究院團隊正在進行自主研發;同時,長安也投資了睿藍、太藍;此外,長安進一步加強了和寧德時代的戰略性合作,對于下一代電池有專門的戰略合作協議。
這種“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的冗余設計,也彰顯出傳統車企深厚的技術積淀。
考慮到國內市場的競爭環境,長安在2025年還將進一步推動出海。據張德勇介紹,長安2024 年利潤貢獻當中,出口利潤占到超過 30%。
為了擴大出口規模,長安正在堅持本地化,堅持長期化戰略,除了剛剛投產的羅勇工廠,長安還將在墨西哥,巴基斯坦等等一系列國家建廠,通過長期化、本地化,這個競爭來提高長安汽車在海外的競爭力,穩定利潤盈利能力。
朱華榮此前也給出了清晰的“海納百川”路線圖:長安將構建152全球布局,計劃在東南亞、歐洲、中東非等高速增長市場導入12款產品,到2030年,海外銷量目標劍指120萬輛,占總銷量30%。
而在關于最近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關于“車圈恒大”的討論,朱華榮則表示:“我理解魏總是在提醒我們行業,要更加的注重風控。就像股評專家經常會說,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一個道理。”
同時,他也非常信心地表示:“汽車行業肯定是有風險的,長安汽車會堅定不移地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問題。無論什么樣的策略,長安都是穩健在前。因為我們要對這個163年的企業負責,要對產業鏈條上的 100 多萬人負責,穩才能行至長遠。”
“不會超過兩年,行業將回到良性競爭環境。”朱華榮擲地有聲背后的定力,源自于長安汽車穿越163年風雨的韌性和底氣,也體現出這位60后車企掌舵人的智慧和經營哲學。
隨著重組取消和兵裝汽車業務分立為一家獨立中央企業,長安汽車有望迸發出更強勁的發展勢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