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與文化的傳承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與民族精神,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近期,騰沖文旅推出專題——“手機里的騰沖文保”,旨在通過現代科技的力量,打破傳統觀展的地域與時間限制,讓文物的保護與傳承融入日常生活,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艾思奇紀念館
艾思奇紀念館1987年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艾思奇紀念館位于騰沖市和順鎮水碓村,與和順風景點龍潭、元龍閣毗鄰。故居坐東向西,占地面積2345.8平方米,由正房、兩廂及廳房構成四合院式布局,所有建筑以磚石楸木建造,均為單檐硬山頂抬梁與穿斗結合二層樓房,舉架高大。整體建筑為清代“廊院制”四合院,穿閣樓格式,作縱向聯接,布局規整嚴謹,內以通廊圍繞建筑上下連通,以一正兩廂一廳組合成四合院,庭院寬敞,主體建筑退離兩廂留為過道,主房前設月臺。西式陽臺小品、雕花格子門窗、淡墨彩繪點綴其中,中西建筑風格融為一體,為民國初期典型的地方民居。
紀念館建于1918年,為艾思奇父親李曰垓(曾任云南軍都督府軍政部次長、護國軍第一軍秘書長)所建。1980年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及親屬將故居捐獻給家鄉,1984年建成艾思奇紀念館,紀念館現陳列著介紹艾思奇生平事跡的照片、文稿和其它實物資料。
艾思奇簡介: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青少年時代勤奮讀書,留學日本,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調往延安先后擔任中共中央文委秘書長,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他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大眾化。一生著述頗豐,其中《大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將很多青年引上了革命道路。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本系統完整的哲學教科書。艾思奇被稱為“人民的哲學家”,去世后,毛澤東同志親筆在其悼詞中加上了“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一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