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瀛洲海客
編輯:莉莉絲
三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從民間喜好來看,多數讀者在支持、同情蜀漢的同時,亦對曹魏多有戲謔、譏諷乃至貶損。在戲劇舞臺中,曹操更是常以“白臉”形象示人。
這種“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顯然離不開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正是這部古典巨著的空前成功,才讓“劉備之仁”與“曹操之奸”如此深入人心。
話雖如此,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民間“擁劉反曹”便早已是蔚然成風,成一時之潮流。既然如此,“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它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一、《世說新語》所見之“貶曹”
明代高儒曾指出:《三國演義》成書,既曾“據正史”,亦有“采小說”。
陳壽《三國志》雖未有對曹氏歌功頌德,但也肯定了曹操的功績,加之后世史家亦多以“魏武”“魏帝”尊稱曹操,可見正史中并無明顯的“貶曹”傾向。
如此一來,演義所見之“貶曹”,必出自更早的小說或話本。對《三國演義》追根溯源,便不難發現:除演義藍本《三國志平話》之外,當屬歷史小說《世說新語》對其影響最為深遠。
上圖_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時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說集
換言之,曹氏父子的不少“黑料”,其實都出自《世說新語》。這部被魯迅先生譽為“名士底教科書”的文學巨作,對曹操、曹丕可謂是頗有意見。
此書關于“曹操”的條目,共計25條。其中4條為一筆帶過,剩下21條主要條目,雖展現出了曹操之機敏,卻將更多筆墨用于描繪其性格中的多疑、奸詐、殘忍與放蕩。
如《識鑒》第一則中,曾談及曹操評語。橋玄稱曹操為“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裴注所引《異同雜語》,許劭稱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東漢末年,許劭主持“月旦評”,在士林中頗有名望。曹操得其評價,才能立馬身價倍增。然而,評價之人卻在此處遭到更改,豈不暗指曹操有名無實?
上圖_ 趙云(?-229年)
另外,“奸賊”二字的確不妥。“賊”是“反曹聯盟”對曹操的慣用之語,如趙云口中的“國賊”、孫權口中的“老賊”,都是其敵人對曹操的仇視之語。可見《世說新語》對曹氏之貶損,已是昭然若揭。
曹丕亦是如此。在收錄其事跡的7條主要條目(共計10條)中,有5條是記述他的不仁不孝與刻薄寡恩。其中,無中生有的“七步成詩”與“棗殺曹彰”可謂影響深遠,曹丕也因此飽受后人詬病。
上述可見,《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堪稱是曹氏父子的“頭號黑粉”。
上圖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二、“貶曹”思想從何而來?
劉氏所著《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在文學史上擁有頗高評價。既然如此,劉義慶為何會在這樣一部巨著中,對曹氏不遺余力地貶低呢?
原來,劉義慶是南朝劉宋王室出身,乃劉裕劉寄奴之侄。劉氏雖為王室,出身卻很一般,陳寅恪稱其為“低級士族”。是以,劉氏對正統觀的“執念”不下于當年劉備。
在此情形之下,劉氏想要維護其政權的合法性,須得“承襲”漢室正統,并對曹氏“篡漢”做出抵制與批判。因此,劉裕對曹氏之僭越時常不喜,其侄兒劉義慶亦有同感。
上圖_ 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
此外,衣冠南渡,讓吳地成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吳人貶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貶曹”風氣的傳播。更加巧合的是,為《世說新語》作注的劉孝標,乃“漢膠東康王寄之后”,亦有抨擊曹氏之“責任”。
好在,歷史中的“貶曹”思想并未一以貫之。
隋唐之際,士人雖然褒劉,卻鮮少貶曹。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為“帶頭大哥”,率先向篡魏的司馬氏“開炮”;而在文學作品中,諸如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在談及曹操之時,亦多用“魏武”“魏祖”這樣的敬稱;其寫作方向,也基本著重于曹操一統北方之功業。
然而,宋元以來,曹氏一族的形象再次跌落,且尚無轉圜余地。
蘇東坡《志林·懷古》記載:“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上圖_ 蘇軾(1037年—1101年),世稱蘇東坡
至北宋年間,“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依舊存在;而在宋元交替之際,“貶曹”之說甚囂塵上,大量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之中。
而宋元詩人對曹操的稱呼,也多轉變為“阿瞞”“老賊”等蔑稱。李純甫《赤壁風月笛圖》中,甚至出現“老狐膽落武昌東”的語句。
注:在古代動物意象中,狐貍多為狡猾奸詐的負面象征,為世人所不喜。
那么,“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為何會在這一時期“死灰復燃”呢?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三、“擁劉”思想的高潮
有些時候,世人“貶曹”,不在于對曹氏挖苦、嘲諷,而在于他們“擁劉”思潮的推崇。換言之,一些“路人”可能對曹氏無感,但因為他們喜愛劉氏,便只好“踩一捧一”,對曹氏進行貶損。
劉備于蜀漢稱帝后,立國為“漢”,但后世不少史家卻稱其為“蜀”,可見他們對于維護劉備的正統性,沒有興趣。
但習鑿齒不同,為維護漢家天下,他撰寫《漢晉春秋》,以蜀漢政權為正統。自此以后,“擁劉”思想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上圖_ 習鑿齒(317年~384年,另說325年~393年、328~413年 ),字彥威,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人
宋元之前,世人雖然對劉備多有褒揚,但也鮮少對其正統進行評價。直到宋元之際,“擁劉”思潮才空前高漲。究其原因,在民族矛盾最尖銳的時期,“蜀漢正統論”反倒成為“興漢滅胡”大業中的一道鮮明旗幟。
有宋一代,漢族(宋)與西夏、金、元等游牧民族摩擦不斷。在漢民族充滿危機之時,蜀漢“興復漢室”的口號讓不少文人感同身受。這如同“救命良藥”般的宣言,讓他們的精神感到了些許慰藉。
上圖_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
尤其是南宋,漢家朝廷偏安江南,這與當年蜀漢又有何異?
為此,朱熹化身為曹氏的“二號”黑粉,大談“帝蜀寇魏論”,并繼承《漢晉春秋》之正統觀,“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得以“邁步向前”。此外,身處金元的漢人,因為心念故土卻苦于現實難改,所以他們亦將“擁劉反曹”的大旗高高舉起。
于是,至元末明初之際,“擁劉反曹”思想依舊大行于世。在此環境之下,曹氏的“三號黑粉”羅貫中,也開始了對《三國演義》的創作… …
參考資料:《志林》《三國演義》《世說新語》《劉備形象生成史研究》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