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1945年8月8日,蘇聯外交部部長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聯大使,向大使宣讀了《蘇聯對日本宣戰書》:由于日本當局拒絕《波茨坦公告》,蘇聯和日本從1945年8月9日開始進入戰爭狀態。
隨著蘇聯對日宣戰,150萬蘇軍在26000多門火炮,55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800架作戰飛機的配合下向駐守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烈進攻。僅用了一周時間,日本關東軍就損失75萬兵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當局宣布無條件投降,而關東軍被蘇軍全殲正是日本當局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重要原因。
那么,日本“陸軍之花”關東軍為何在短短一周的時間里損失75萬兵力呢?
上圖_ 關東都督府陸軍部。1907年在旅順設立,1919年4月改為關東軍司令部
第一,1945年日本關東軍的實力已經和日軍巔峰時期的關東軍不可同日而語。
日本關東軍最早起源于日俄戰爭。俄軍戰敗后,俄國將“關東州”和南滿鐵路的管理權移交給日本,日本派出4萬兵力奔赴“關東州”和南滿鐵路附近地區駐扎,并設立“關東總督府”(后改名關東都督府)管轄當地駐軍。1919年,日本撤消了“關東都督府”,成立“關東廳”,日本關東軍正式誕生。
隨著日本侵略亞洲的野心越來越大,日本關東軍的兵力也成倍增加。1931年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兵力不到5萬人。可到了1941年,日本關東軍的總兵力達到70萬人,其下屬的師團大都為日本陸軍戰斗力最強的甲種師團(番號不大于20)。
上圖_ 關東軍第十六師團第三十八聯隊清田部隊駐齊齊哈爾營地
根據戰后檔案,1941年下屬的甲種師團分別是:第1師團、第8師團、第9師團、第10師團、第11師團、第12師團、第14師團等部隊。
這些日軍一等師團士兵作戰經驗豐富,諸兵種配合能力強,盡管日本當局沒有對蘇聯開戰的打算,但日本關東軍在軍事層面仍然將蘇聯當做自己的假想敵。在關東軍高層看來,如果日蘇爆發戰爭,關東軍的甲種師團將成為日本抗衡蘇軍的“中流砥柱”。
上圖_ 溝幫子關東軍第二師團司令部
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進行,關東軍內部的日軍甲種師團陸續調往太平洋戰場參戰。除了第9師團在太平洋戰場因轉移駐地沒有損失外,其余的關東軍甲種師團都遭到了美軍的打擊,有的甲種師團幾乎全軍覆沒。
1945年1月,日軍又從關東軍抽調13個師團太平洋參戰。為了維持關東軍的戰斗力。1945年7月,日軍又組建了8個關東軍新師團和7個混成旅團。這8個新建的師團和7個混成旅團都是部分日軍留守老兵、退役軍人和開拓團民眾組成的新部隊,除了部分日軍老兵和退役軍人有一定作戰經驗,其余入伍新兵都沒有任何作戰經驗,其作戰意志無法和原先前往太平洋戰場的日軍甲種師團相提并論。
上圖_ 鄭家屯關東軍守備隊第四中隊在進行軍事演習
除了兵員作戰素質嚴重下滑,關東軍編制內的新師團在裝備上也無法和蘇軍抗衡。原先的關東軍甲種師團都有坦克聯隊,蘇軍坦克過來尚可一戰。而新組建的師團編制很簡單:3個步兵聯隊和炮兵聯隊,工兵聯隊等直屬部隊。其作戰部隊沒有坦克。面對蘇軍遠東軍的5500多輛坦克組成的機械化大軍,其最后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離開了甲種師團,日本關東軍就是一只沒有虎牙的老虎,在久經蘇德戰爭考驗,實戰經驗豐富的蘇聯紅軍面前,離開了甲種師團的日本關東軍已經失去了叫板的基本資本。
上圖_ 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
第二,日軍在開戰初期就喪失了制空權。
二戰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制空權,兩軍對壘的機械化戰爭就沒法打贏。在奪取制空權方面,蘇聯紅軍做的是恰到好處。
8月9日戰役一打響,蘇聯空軍的3800多架飛機迅速起飛,對中國東北的日軍機場展開地毯式轟炸。很多日軍飛機還沒有起飛就被炸毀在地面。個別關東軍航空隊起飛飛機和蘇軍打空戰,但在久經考驗的蘇聯空軍飛行員面前,日軍航空隊不是蘇聯空軍的對手。
上圖_ 來華參加對日作戰的蘇聯空軍志愿隊隊員
第三,從戰術上看,日軍的戰術是二戰初期法國戰術的翻版,而蘇軍則學習二戰初期法國戰役中德軍的戰術,以機械化兵團“閃擊戰”的方式,快速切割殲滅日本關東軍。
法國戰役是德軍閃擊戰的巔峰之作,法軍將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馬奇諾要塞中,法軍高層希望模仿一戰時期的凡爾登阻擊戰,以要塞打退德軍進攻。然而,德軍并沒有把馬奇諾防線放在眼里,1940年5月10日,德軍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A集團軍群派出古德里安第19裝甲軍等部隊穿越阿登山區,直接插到了法軍后背。古德里安裝甲軍很快突破馬斯河防線,占領法國城市色當,法軍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德國人或許想不到,這種大穿插大迂回的閃擊戰也被蘇軍照搬過來,收拾其盟友日本“陸軍之花”關東軍。
上圖_ 在哈爾濱的蘇軍
讓我們先來看看蘇軍的具體部署:蘇軍參戰的3大方面軍當中,外貝加爾方面軍穿越大興安嶺,防止日軍逃到關內,在長春沈陽等地殲滅關東軍第3方面軍。為了幫助外貝加爾方面軍完成作戰任務,蘇軍將其戰斗力強悍的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配屬給外貝加爾方面軍,而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就承擔著法國戰役中古德里安第19裝甲軍的戰役迂回穿插任務。
戰役發起后,蘇軍3個方面軍同時展開進攻。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克服重重困難越過大興安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猶如一把尖刀直插日軍縱深。
上圖_ 1945年8月22日蘇軍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后衛部隊的Т-34-85坦克在遼東灣
經過長途跋涉,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終于抵達東北平原,日軍坦克部隊和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展開血戰,日軍97式坦克根本不是蘇軍T34、IS2坦克的對手。經過激戰,日軍2個坦克旅團很快敗下陣來。又經過幾天激戰,蘇軍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向前開進數百公里,直插長春和沈陽,將日軍第3方面軍包圍起來。關東軍戰敗的命運自此注定。
蘇軍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在遠東戰役中的大穿插大迂回足以和法國戰役中的德軍第19坦克軍相媲美,日軍原希望憑借堅固的東寧要塞、虎頭要塞等堅固陣地阻擋蘇軍進攻,但日軍和法軍犯了同一個錯誤:在機械化戰爭時代,不管是馬奇諾防線,還是東寧要塞,虎頭要塞,依靠要塞消極防守的戰術都沒法擋住坦克機械化部隊的穿插迂回。
上圖_ 滿洲進攻戰役
在進攻牡丹江的戰斗中,遠東第1方面軍把坦克機械化部隊的威力發揮到極致。戰斗打響后,蘇軍紅旗第1集團軍的T34坦克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突破日軍陣地,日軍一個師團又一個旅團的防守兵力,僅有千人突圍。
8月12日,蘇軍第257坦克旅進攻樺林車站,對蘇軍坦克無可奈何的日軍只能用“特攻隊”和少量反坦克炮阻擊蘇軍第257坦克旅。經過血戰,蘇軍第257坦克旅以一個營的兵力殲滅擊潰日軍第125師團2個步兵大隊,1個重炮聯隊,占領日軍倉庫,顯示出蘇軍坦克機械化部隊的強大戰斗力。
上圖_ 在中國東北被蘇軍俘虜的日軍士兵
當牡丹江戰役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防守牡丹江的日軍被迫組織“敢死隊”向蘇軍展開反擊。在牡丹江磨刀石車站,200多名日軍敢死隊員沖向蘇軍坦克履帶下,拉響炸藥包和蘇軍坦克同歸于盡。日軍的“敢死隊戰法”一方面體現出日軍對蘇軍坦克機械化部隊快速進攻的無可奈何,畢竟關東軍坦克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沒法和蘇軍抗衡,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日本關東軍對戰局的極端絕望,被“武士道”精神逼瘋的日本軍人在戰局無望的情況下,以“敢死隊戰法”給自己挽回最后的一點所謂“尊嚴”。
除了用坦克機械化部隊展開大迂回大 穿插的閃擊戰,蘇軍各個方面軍還配屬坦克旅和坦克營作為坦克先遣隊,這些坦克先遣隊在作戰中一馬當先,長驅直入,占城市、控制機場、拿下橋梁,解除關東軍武裝。
上圖_ 《蘇日中立條約》簽約現場
第四,蘇軍保密工作到位。
蘇聯和日本有《蘇日中立條約》,而蘇聯正是抓住日本相信《蘇聯中日條約》,對蘇聯中立抱有幻想的心理,從歐洲秘密調兵,并展開一系列保密工作。比如,所有的蘇聯高級將領一律改名字,變軍銜,所有部隊禁止下達任何與作戰有關的書面命令,部隊集結地距離國境線較遠等做法。
通過嚴格的保密工作,蘇軍達成了作戰的突襲目的,在蘇軍發動遠東戰役的時候,日本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上將還在看日本藝伎表演,壓根想不到蘇軍會突然進攻關東軍。
上圖_ 1945年8月8日蘇軍T-34-85坦克和汽車翻越大興安嶺
第五,日軍對蘇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
在戰前,日本關東軍認為,蘇軍不會選擇將大興安嶺作為主攻方向,因為大興安嶺山高林密,這使得日軍沒有在大興安嶺部署主力部隊阻擊蘇軍。戰役發起后,蘇軍從大興安嶺展開進攻,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猶如一把尖刀直接插到日軍后方,加速了戰役勝利進程。這一點,日本人又犯了法國人二戰初期的錯誤——法軍不認為德軍會沿著阿登山區進攻法國,但德軍就從阿登山區給法軍來了個大包抄。
正因為以上5點原因,讓日本關東軍在一周時間里損失兵力75萬人,昔日的“皇軍之花”全軍覆沒,蘇軍遠東戰役宣告了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結束。
參考資料:
〔1〕《侵華日軍通覽1931到1945》 徐平 解放軍出版社
〔2〕《終結關東軍?1945年蘇軍出兵東北抗日影象全紀錄》 胡海波 長城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