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西游記》中五莊觀的人參果,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萬年只結得三十個果子,人若有緣得那果子聞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如今,這傳說中的仙果已走下神壇,在云嶺大地上生根發芽,演變成承載著鄉村振興希望的“黃金產業”——全國40余萬畝種植版圖,云南獨占30余萬畝,石林、陸良、金平、雙柏等地崛起為產業高地。
然而神話照進現實,人參果的發展并非坦途。這顆“功能型水果”雖富含硒、鉀、鈣、維生素C、多種氨基酸及黃酮類物質,身負抗氧化、抗癌盛名,卻深陷產業發展的荊棘叢中。
種苗之殤:從“病毒暗影”到“脫毒新生”
病毒病肆虐,種苗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制約了田間產量。長期種植扦插苗導致病毒不斷積累、田間調查發現發病率超過50%,減產如影隨形,商品果率長期掙扎在50%以下。
脫毒苗培育室
“脫毒苗雖好,但價格卻高于扦插苗,農民圖便宜購買低價種苗,后期病害爆發,農藥投入反而更大,產量還上不去!”石林種苗經紀人陳老板痛心疾首。許多種植戶尤其是老齡種植者,缺乏鑒別能力,深陷“劣苗—病害—低產—虧損”的惡性循環。
“種苗是根基!標準決定質量,質量贏得話語權。”云南農業大學教授張紅驥一針見血地指出破局關鍵。面對傳統扦插苗病毒病發病率超50%的嚴峻現實,脫毒組培技術成為提升種苗質量的核心突破口。
張紅驥研究員介紹,云南農大率先在行業內提出并推廣脫毒組培穴盤苗田間種植。相較于扦插苗,脫毒組培穴盤苗優勢明顯,抗病能力強,增產潛力大。實踐數據表明:使用脫毒組培苗,每畝農藥投入可減少500元,植株產量提高20%,綜合計算每畝增收超2000元,效益顯著。
產學研攜手破局,在人參果產業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品種選育、優質的脫毒組培穴盤苗、病毒檢測技術、田間種植技術由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研發,通過校企合作將新品種、新技術進行推廣,最終引領產業發展。作為典范,云南農業大學與云南浩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石林鑫易田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組培脫毒中心,聯合多家企業共建人參果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如同為產業注入“強心劑”。實驗室重點圍繞人參果育種、組培脫毒、病毒檢測、高效栽培、果品保鮮和加工等領域展開聯合攻關;同時面向企業需求進行科技研發,旨在為人參果產業培養區域應用型人才和新質生產力。“我們堅持‘質量為本’,先實驗再推廣。”德田農業負責人介紹,公司探索出700株/畝至2000株/畝的不同密度高產種植模式,輻射四川涼山、云南紅河、普洱等地,帶動科學種植風潮。
針對農戶初期投入顧慮,張紅驥建議雙管齊下:一方面,探索與金融機構合作建立專項種植貸款,緩解農戶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加強科普引導,幫農戶算清“投入產出賬”——“優質脫毒苗每畝雖多投入約300元,但增收超過2000元,同時節省農藥500元。不能只看眼前成本,更要著眼長遠效益。”
目前張紅驥團隊已經篩選出優勢較強的嫁接砧木,并推進品種保護工作。通過嚴控育苗環境與病蟲害防治,正在著力構建人參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種苗根基,為特色農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種植變革:從“粗放求生”到“精耕增效”
重產量輕品質、盲目搶收犧牲口感、高投入低效益——這些曾困擾人參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管理痛點,正被前沿科技與精細化運營逐一破解。
長期以來,部分產區為追求產量和耐儲運,常在果實七成熟時便搶收上市,導致口感欠佳、終端消費體驗差,市場認知難以提升。同時,水肥濫用造成果型不均、糖度波動,而高密度種植模式則帶來沉重的人工與管理成本壓力。“去年首次在石林種植了2000畝人參果,基地采用高密度模式,人工成本極高,農忙時需700人,綜合投入巨大,僅勉強保本。”德田農業技術主管李勇鎮坦言道出行業陣痛。
陣痛催生變革。德田農業今年“化整為零”,改種750株/畝,實施精準水肥管理。其核心舉措是全面引種云南農業大學培育的優質脫毒組培穴盤苗“滇苗豐9號”。“葉片厚實發亮,抵抗力顯著增強,從根源上阻斷了土傳病害和病毒病!”李勇鎮展示了轉型成果,“管理更省工省成本,效益立竿見影。”配合施用定制的有機肥和微生物菌劑,其2000畝人參果基地成功實現“未產先銷”,訂單鎖定每畝4噸產量及近4萬元利潤。通過公司化運作、部門協同與人才培訓,德田正計劃將這套“石林經驗”復制到甘肅、四川,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填補反季節市場空缺。
張紅驥對此轉型路徑給予肯定,并強調可持續發展關鍵:“從種苗端必須嚴選優質脫毒種苗,這是生態種植的基礎。”她建議,種植端應更多轉向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保障果品健康安全,滿足消費者對品質的需求。對于新入行者,張教授特別提醒:“人參果種植對氣候和技術要求較高,務必適度規模起步,依托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先小面積試驗成功后再穩步擴大。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方能實現穩定收益。”
德田農業的實踐表明,通過優化品種(科技支撐)、降低密度(優化結構)、精準管理(綠色生產)、訂單農業(市場導向)的組合拳,人參果產業完全能夠突破“重產輕質”和“成本困局”,走上優質優價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特色經濟作物提質增效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產業鏈突圍:從“單打獨斗”到“體系作戰”
從田間管理到市場終端,云南人參果產業正全力打通堵點、鍛造長板,向百億級市場價值發起沖刺。產業專家與企業人士指出,唯有前端科技服務賦能、中端補齊流通加工短板、后端強化品牌營銷,方能釋放這一特色水果的巨大潛力。
1)前端:科技服務破解種植困局
深耕農業服務20余年的云南瑞苗農業負責人藤永清,近年聚焦人參果產業。“產業局限大,需特定海拔氣候,云南主產區提質增效空間巨大。”瑞苗農業以優質脫毒種苗為核心,配套提供農資與全程技術指導,承諾每畝投入2000-3000元,助農增產30%以上。藤永清直言核心痛點在于種植理念:“部分農戶期望少投入多產出,但劣質苗、管理粗放、過早搶收導致品質口感差,市場打不開,反過來更抑制投入意愿,形成惡性循環。”
2)中端:冷鏈與加工短板亟待突破
產業躍升面臨嚴峻的中端制約。采后冷鏈體系缺失導致腐損率高達30%,不僅錯失高端鮮果市場,更造成巨大浪費;深加工領域近乎空白,產品占比不足5%,豐富的附加值亟待挖掘;品牌建設滯后,產地標識混亂,優質果也難以實現優價,嚴重制約產業效益。
3)后端:市場潛力巨大呼喚品牌引領
市場端則曙光已現。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對人參果等功能性水果需求旺盛,日常價穩居10元/公斤,春節檔期可達14元/公斤;同時,依托云南區位優勢,人參果作為供奉佳品成功出口泰國、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附加值可觀。
面對機遇與挑戰,張紅驥強調,全鏈條協同發力:
a種植端:必須選用脫毒種苗,并依據不同產區環境(如冬作區)推廣地栽、吊線栽培等適宜模式,配套水肥一體化、科學修枝保果及綠色防控技術,筑牢品質根基。
b科技轉化:高校作為創新源頭,需積極聯合企業、政府、合作社構建“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加速成果轉化并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環。
c市場端:“人參果作為低糖高營養的健康果品,認知度和市場占有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間。”張紅驥指出,當務之急是提升品質、建立品牌化銷售體系,同時充分利用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橋頭堡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完善的全產業鏈體系,有效聯農帶農,才能將人參果真正打造成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
仙果落地,未來可期
從五莊觀的神壇到云南的田間,人參果的旅程是產業現代化的生動縮影。當科技利劍刺破病毒陰霾(脫毒種苗),當科學管理取代粗放耕作(精準水肥、合理密度),當專業服務彌合認知鴻溝(農服全程指導),當產業鏈條加速融合(訂單農業、深加工探索),這顆承載文化記憶與健康期許的果子,正奮力掙脫惡性循環的枷鎖。
云南浩垚生物培育的脫毒種苗,德田農業基地中科學管理的果園,瑞苗農服人員在地頭耐心的講解,以及陳老板們不懈推廣脫毒苗的身影——這些扎實的努力,正匯聚成推動人參果產業升級的磅礴力量。正如張紅驥所言:“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產學研銷形成合力,構建完善產業生態體系,人參果定能真正兌現其“黃金產業”的承諾,讓神話里的長生祝福,化作鄉村振興路上萬千農戶實實在在的豐收喜悅與甜蜜生活。這枚穿越時空的“仙果”,終將在現代產業的淬煉中,成就一個富民興邊的現實傳奇。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作者/編輯/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