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訴求讓位于發展質量訴求。尊重市場和企業發展規律的選擇。
文 / 張敏
6月5日早上,長安系、東風系上市公司發布密集公告。
長安汽車的公告稱:6月4日公司接到兵器裝備集團通知,兵器裝備集團收到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批準,對兵器裝備集團實施分立。其汽車業務分立為一家獨立中央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分立后,長安間接控股股東變更為分立的中央企業,實際控制人未發生變化。
而東風股份的公告措辭稍微簡單一些:6月4日公司接到間接控股股東東風公司通知,東風公司暫不涉及相關資產和業務重組。本公司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會受到影響。
此舉意義重大,不僅長安和東風擬議中的合并重組按下了“終止鍵”(非暫停),而且長安業務獨立(措辭是“分立”)。有輿論說,長安汽車“升級為第99家央企”,這個說法有含糊的地方,長安原來就是央企,只不過隸屬于兵裝旗下,現在這一層管轄要取消掉,兵裝汽車業務獨立為中央企業,直接隸屬于國資委。
這對長安和東風來說,都是利好消息。兩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進已經設定好的戰略規劃,長安也取得了“單飛”的機會。
規模讓位于發展質量訴求
作為上市公司的東風股份和長安汽車,他們的大股東分別是東風集團和兵裝集團(后者與兵工合并后,新名稱未定,姑且稱之為“中兵”),而他們的主管部門,都是國務院國資委。兩者合并案,都由國資委發起并主導整個進程。
2月9日合并案曝光后,“汽車人傳媒”認為是國資委從國家戰略高度、從產業的頂層設計出發,做出決策。針對市場競爭力的考量不是核心要素。這些應該是決策的出發點。
在實際操作中,國家主管部門經過大量的調研,充分聽取地方政府、央企控股股東和企業管理層的意見,充分考慮國內商乘市場發展變化,最終做出“終止合并”的決定。
東風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 楊青
讓央企國企做大做強,讓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讓國有資本在充分競爭的汽車市場占據重要生態位,這些初衷始終不變。決策的出發點也沒變,而中國汽車市場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宏變量”。任何決定,都要放在這個背景下考量和檢驗。
既然兩家央企都有完整的供應鏈、業務線、產品序列、企業戰略,那么合并肯定是先做“減法”,然后尋求“加法”。國資委深入評估后可能認為,“減法”的代價如果不可預料,“加法”也就變得不確定起來。
規模要素仍然是任何工業生產競爭力的頭號要素,但考慮到市場競爭在加速向更深刻的方向發展,技術競爭、專業方向的競爭,對市場的把握以及品牌價值,也要納入到國有資產的范圍中一并考慮。
這樣一來,尊重市場和企業發展規律的選擇,權重就上升了。這個擬議中的整合,規模做大是毫無問題的,但競爭力能不能上升,至少抵過合并成本,尤其是后者,需要放在幾年的時間尺度上考慮,答案就變得不確定起來。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 朱華榮
兩家央企,各自的品牌序列、產品矩陣、發展戰略都比較完整。與其進行不確定的合并,不如讓兩家企業各自聚焦核心優勢,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競合。
簡單說,就是規模訴求讓位于發展質量訴求。
戰略和技術路線和而不同
業務分立,讓長安可以在原軌道上繼續推進第三次創業計劃為核心的三大戰略工程(新能源“香格里拉”計劃、智能化“北斗天樞”計劃、全球化“海納百川”計劃)。而且,長安取得了更多的獨立決策權和發展規劃主動權。
技術突破是長安戰略的核心支柱。去年8月,長安率先入股“引望”,與華為深度合作推進智能化發展。品牌架構上,長安形成了清晰的三大品牌矩陣:整合燃油車業務加速電氣化的長安品牌,定位年輕科技數字新能源的深藍品牌,以及占位高端的阿維塔品牌。
三大戰略中,發布最晚的“海納百川”計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鋪開。長安先后在五大戰略級市場發力,除了在泰國的全工藝工廠,還在中亞投產多個KD項目,并完成對巴西、中東、北非和歐洲的布局。這里面,未來投資力度最大、甚至可能實施戰略級投資的,是歐洲市場。這一市場,長安以阿維塔牽頭去打開大門。
而東風的戰略則同樣以技術突破為核心。東風科技躍遷3.0計劃,在產品端已經獲得了顯著進展:L2級產品廣泛搭載,銷量近200萬輛,滲透率達到80%以上。新嵐圖夢想家(參數丨圖片),成為首個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3.0和鴻蒙座艙4.0的MPV產品。
東風的技術體系化建設已經進入新階段。科技獎項數量在國內整車企業里連續3年排第一,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專利超過5000件,在行業中持續領先。在“架構-系統-應用-生態”技術鏈條的所有環節上,實施廣泛的自主創新。
東風的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東風公司的技術牽引力。東風嵐圖的“綠色引擎”成功入選央視“2024新質生產力年度案例”十大案例,成為唯一入圍的汽車品牌。
在電動化領域,東風深耕混動、純電、氫能三條技術路線:馬赫電混PHREV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連續刷新行業紀錄;即將量產能量密度350Wh/kg的固態電池產品;氫燃料汽車示范量位居商用車領域第一。
智能化方面,東風自研國內首個基于新能源汽車的中央集中式SOA電子架構,量產自主L2+級輔助智能駕駛,打造全新一代天元架構。
當前,長安正加速向2030年目標(500萬輛銷量)邁進,其中自主品牌400萬輛,新能源車300萬-350萬輛,海外銷量120萬輛。為此,長安發布“北斗天樞2.0”戰略,推出天樞智駕、天域座艙、天衡底盤及全固態電池“金鐘罩”等產品,與AI、ICT企業深度合作,加速工廠數字化轉型。
而東風則錨定了2025年300萬輛目標,新能源量跨越100萬輛,海外出口50萬輛。東風計劃年內推出7款全新乘用車、3款商用車新能源基礎車型,打造至少兩款年銷超10萬輛的明星車型。
技術層面,東風推進“科技躍遷3.0”:電動化領域開發馬赫2.0T、馬赫PHREV、超高速電機、800V系統;智能化領域推動天元架構、DF30芯片、L2.5和L2.9級輔助駕駛等量產應用,自研自動駕駛端到端大模型。
這兩家企業,雖然都對新能源和智能化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但他們各自規劃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和發展主基調。在行業快速變革期,專業化深耕可能比規模整合更有效率。
國資委決定的背后,反映了國家層面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規模制勝模式,已經轉向技術深耕、技術引領生產力的路徑,即“大而全”不如“專而精”。
長安在“獨立央企”框架下,可以做更長線的布局。而東風不用考慮在戰略、產品序列、供應鏈上做妥協,顧慮也卸下了一層。這樣一來,兩者戰略靈活度都將增加,這對雙方穩定經營、放心推進已定下的戰略部署,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