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本該是27歲的李麗(化名)與男友張鵬(化名)三亞浪漫之旅的開始。然而,一次尋常的夜間散步,卻成了悲劇的起點 —— 在抵達酒店后不久,兩人在 一處 燈光昏暗的路邊綠化帶旁行走時,李麗突然感到右腳第二腳趾一陣刺痛。
據 張鵬回憶 ,當時 綠化帶里不知道竄出了什么東西,在 李麗 腳趾上咬了一口。 “ 只看到腳趾上有兩個小點點,我們感覺是蛇,但沒看到什么蛇。 ”帶著這份驚疑,張鵬背起李麗返回酒店求助未果,隨后打車前往三亞中心醫院。
圖源:新京報
然而,短短六個小時后,李麗的生命便戛然而止。這一事件迅速沖上熱搜——是醫生的誤診, 還是奪命元兇另有其 因 ?
01
年輕生命凋零三亞,
矛頭直指“蛇咬”與“延誤”
在前往醫院的 路上 ,李麗的情況開始惡化,出現了惡心嘔吐,傷口也略微腫脹。抵達醫院已是凌晨1點多。張鵬 對 醫生 表示 :“可能是被蛇咬了。”然而,接診醫生檢查了李麗腳趾上那個 “淺表咬傷” 后,給出了初步判斷:“不能排除是蟲子咬的。”
醫院的診斷記錄上寫著:“足部蟲咬傷不明物咬傷”,并列出了“乏力”、“喉水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癥狀。隨后,醫院為李麗安排了抽血化驗、靜脈輸液(包括生理鹽水、止吐針等藥物)等處置。
圖源:界面新聞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李麗的狀況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急轉直下。在首診醫院大約3小時后, 她嘔吐加劇,意識開始模糊 。此時,接手的醫生才表示 “不排除是毒蛇咬傷” ,并坦言 “沒有相關救治經驗” ,建議立即轉往附近的三亞四二五醫院。
凌晨4點半左右,李麗被抬上轉運救護車,張鵬描述她當時“已經昏厥,無意識胡亂揮動手臂”。
轉至四二五醫院后,李麗被安排進了 四人間 病房 進行搶救。張鵬簽署了搶救告知書,目睹女友陷入昏迷。清晨7點20分左右,醫生宣告李麗搶救無效死亡。從被咬傷到離世,僅僅過去了約6個多小時。
年輕生命的驟然逝去,讓家屬悲痛欲絕。李麗的表弟小李在社交平臺發聲,質疑兩家醫院的處置: 首診的三亞中心醫院在被告知可能蛇咬傷后未能重視,耗費近4小時才承認“沒經驗”建議轉院,延誤了黃金搶救時間;而接診的四二五醫院將危重病人直接送入普通病房而非ICU,搶救措施是否得當?
微博截圖
事件迅速引發網絡熱議 , 眾多網友將矛頭直指醫院,憤怒地指責“庸醫誤診”、“延誤治療”。 他們質疑:三亞蛇類出沒眾多, 偌大的三亞市中心醫院竟然沒有蛇類救治經驗 ,這是否正常?延誤三個小時, 卻從三甲醫院轉到二甲 ,這是否合理?
隨著三亞市衛健委介入調查,事件真相亟待厘清。然而, 官方初步通報中僅提及被“不明生物”咬傷,未出現一個“蛇”字 。這與網友和家屬的猜測形成鮮明對比。奪走李麗生命的,真的是那條被廣泛猜測的銀環蛇嗎?醫學視角下的癥狀比對,或許能揭開第一層迷霧。
02
銀環蛇?癥狀對不上號
事件發酵后,網友 們 普遍將矛頭指向劇毒的銀環蛇。猜測依據集中在三點:傷口小(兩個小點點)、死亡快(約6小時)、三亞蛇患常見。
然而, 在 醫學視角下 ,將銀環蛇咬傷的癥狀與李麗的癥狀相對比,不難發現二者有著 十分明顯的差異 。
醫學上,銀環蛇咬傷的癥狀具有明確特征: :
局部表現 : 傷口通常僅見兩個細小牙痕, 局部紅腫疼痛不明顯 ,但會出現 麻木感 ,并可能向肢體近端擴散。這與李麗早期出現的 "傷口略微腫大"不符。
神經毒性進程 : 核心危害在于神經毒素的漸進性麻痹 ,具體如下。
① 肌無力:傷后數小時出現眼瞼下垂、吞咽困難、言語不清;
② 呼吸衰竭:毒素最終阻斷呼吸肌功能,導致 致命性呼吸麻痹 (主要死因);
③ 感覺異常:肢體麻木或針刺感;
④ 重時昏迷:但通常發生在呼吸抑制后。
⑤ 其他表現: 可能伴流涎、血壓波動或肌紅蛋白尿(尿液呈茶色)。
圖源:Heliyon. 2024;10(22):e40245
反觀李麗的病情進展:
早期癥狀迅猛 :被咬后 50分鐘車程內 即出現 惡心嘔吐、傷口微腫 (非“不腫不痛”)。
全身多系統快速受累 :抵達首診醫院(約傷后1小時)已記錄 嘔吐嚴重、喉水腫、乏力 ;約3小時內進展至 意識模糊、渾身抽搐 ;轉院時(傷后約4.5小時) 昏迷 。
不難看出,二者 存在矛盾體征 : 喉水腫 是呼吸道嚴重受累表現,在銀環蛇純神經毒素中毒中 極其罕見 。
銀環蛇中毒呈“潛伏 -漸進性神經麻痹”模式;而李麗表現為“ 快速( < 1小時)出現的嘔吐、腫脹、喉水腫及迅猛進展的意識障礙/抽搐 ” ,是多系統急性暴發性損害。這種差異不符合銀環蛇中毒的病理生理過程。基于此, 可 初步排除銀環蛇為元兇。真兇指向,需另尋線索。
03
看不見的“兇手”:毒蟲與致命過敏?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李麗和男友始終沒看清襲擊者是什么。 張鵬的原話很實在:“燈光不是太亮,沒看清是什么東西...只看到腳趾上有兩個小點點。” 這“兩個小點點”成了最初懷疑蛇的唯一依據。
然而, “白衣山貓”等醫學大V提出了一個被忽視的關鍵角度: 奪命的或許不是毒素本身, 而是一場由毒蟲叮咬引爆的、罕見的“全身風暴”——嚴重的Ⅰ型超敏反應 (即致命的全身性過敏反應)。
微博截圖
什么是Ⅰ型超敏反應? 簡單說,就是某些人的免疫系統對特定物質(如毒蟲的毒液) 反應過度了 。如果是 第二次或多次接觸 這種物質,免疫系統會像拉響全城警報一樣,在 幾分鐘到幾十分鐘內 調動全身力量“剿匪”,結果反而傷及自身。
這 種 “風暴”能席卷多個系統:
呼吸道 :最兇險的就是 喉頭水腫 —— 喉嚨像被無形的手掐住,窒息風險極高;還可能引發類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氣喘、呼吸困難。
皮膚黏膜 :全身起風團(蕁麻疹)、大片水腫(血管性水腫)。
消化道 :劇烈的 惡心、嘔吐 、腹痛。
循環系統 :血壓驟降,休克。
神經系統 :因缺氧或休克導致 乏力、意識模糊甚至昏迷、抽搐 。
喉頭水腫圖解(圖源:Cleveland Clinic)
現在,把李麗的病歷和癥狀,放到這個“風暴模型”下看:
1. 診斷書記錄明確寫著“ 足部蟲咬傷不明物咬傷 ” ,并列出了“ 乏力 ” 、“ 喉水腫 ”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這三點, 恰好是嚴重過敏反應攻擊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典型標志 ;
2. 病情發展 :被咬后 50分鐘 即 嘔吐 ;約 1小時 出現 喉水腫 、 乏力 (神經系統/循環受累);約 3小時 內進展到 意識模糊、抽搐、昏迷 (嚴重缺氧/休克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崩潰)。
3. 傷口特征 :“淺表咬傷”伴兩個點狀痕跡, 高度符合 蜈蚣 等毒蟲的叮咬/蜇刺特征 。 這些毒蟲的毒液,正是已知能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常見誘因之一 。
患者 出現的 乏力、喉水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嘔吐、意識模糊、抽搐、昏迷 這一系列癥狀, 不是零散的, 而 恰恰 符合 嚴重過敏反應 。其發作之快(遠快于蛇毒)、攻擊范圍之廣(多系統同時遭殃)、 尤其是 喉水腫 這個在蛇傷中罕見的 異象 ,都強烈指向這個更符合醫學邏輯的解釋方向 —— 一場失控的免疫風暴。
值得注意的是,Ⅰ型超敏反應通常需既往致敏史——若李麗曾遭同類毒蟲叮咬,此次再遇便可能引爆這場致命風暴。(尸檢毒理學檢測或可揭示真相,但目前家屬拒絕進行尸檢。)
04
醫院處置:面對“不明生物”咬傷,是否得當?
面對腳趾上兩個模糊的“小點點”和迅速惡化的年輕患者, 應如何救治? 回看病歷, 醫生查體發現“ 右第 2趾一淺表咬傷 ” ,初步診斷為“ 足部蟲咬傷不明物咬傷 ” ,并識別出“ 乏力 ” 、“ 喉水腫 ”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這些記錄反映了醫生的初步判斷方向。
面對這樣棘手的病例,醫院做了如下處置 :
緊急排查 :迅速開了 血常規、CRP、電解質、心肌酶、肝腎功能、D-二聚體、血氣分析 等一籃子檢查。這絕非多余,而是在患者 快速出現嘔吐、乏力、喉水腫、呼吸癥狀(上感診斷)甚至后續意識障礙 的情況下,試圖摸清體內到底發生了什么— —是感染爆發?心肌受損?內環境崩潰?還是凝血異常? 這是急診面對急危重癥的常規“偵察”動作。
穩住生命線 :立即 靜脈輸液 ,這是維持循環、對抗潛在休克風險的基礎。
對癥下藥: 打 止吐針(甲氧氯普胺) 對抗劇烈的嘔吐 , 用 解痙藥(山莨菪堿) 可 緩解平滑肌痙攣帶來的不適 ; 激素(甲潑尼龍琥珀酸鈉) 可 壓制嚴重過敏反應( I型超敏反應)和強烈炎癥風暴 ,以應對 “喉水腫”等危險信號。
此外,醫生還 用了 抗生素(頭孢曲松)+ 破傷風免疫 —— 這是對任何開放性傷口,尤其疑為蟲咬或不明生物致傷的標準防護,預防可能的繼發感染。
對于 醫生 來說,他們 接診的是一個主訴“可能被蛇咬”、但體征更傾向“淺表蟲咬傷”、卻在 短短時間內爆發多系統癥狀(嘔吐、喉水腫、乏力、呼吸問題、意識障礙) 的急癥患者。在無法瞬間明確是“何種蛇毒”還是“何種毒蟲”的迷霧中,他們的處置體現了一個清晰的思路: 補液、止吐、預防感染和破傷風 。
那么, 為何激素沒能按住這場風暴? 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起效較慢 , 其抗過敏作用并非立即顯現,而過敏反應尤其是Ⅰ型超敏反應(如過敏性休克)進展迅速,可能在藥物發揮作用之前,患者病情就已經急劇惡化 。
并且, 對付喉水腫和昏迷級過敏, 腎上腺素才是逆轉生死的 “ 王牌 ” 。它能瞬間收縮血管、打開氣道,把患者拉回懸崖邊。 然而,或許是對病情兇險的預估不足,或 因擔心副作用(如心悸)而猶豫 ,腎上腺素的缺失令他們錯失了黃金救治時機。
從公開的首診記錄看,醫生并非如網友所指責的“不作為”或“完全誤診”。在“不明生物”致傷且病情 急速演變 的巨大壓力下,其診斷方向(考慮蟲咬及引發的嚴重全身反應)和所采取的 支持對癥、抗炎(激素)、抗感染預防 等措施,是應對此類復雜、兇險急癥的 常規且合理的 手段 。
結語
最終的悲劇結局,深刻揭示了“明確致病原”對于蛇傷或嚴重過敏這類分秒必爭的救治具有決定性意義——再規范的流程,在“未知”面前也可能力有不怠。當地衛健委的調查正在進行,真相需要時間,而此案留給醫學和公眾的思考,遠比簡單的歸責更為沉重。
文章轉自:醫學論壇網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提醒所有人
我是巍子,急診科醫生,每天都會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急救技能和健康知識!這個公眾號幫過許多人,救過許多命!
遠離悲劇,健康平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