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諷刺哈佛和哥大。如果有機會,我仍愿意去讀這樣的大學。
2024年10月底到紐約,朋友推薦我第一個app是關于找廁所的,因為紐約上廁所比較難,地鐵站都沒有,要在各種營業場所尋覓。
我住到哥大附近后,就卸載了這個app,因為可以每天去學校上廁所了。
我的選擇是哥大巴特勒圖書館,那里稱得上金碧輝煌,衛生間非常舒服,廁紙也高級——學校的衛生間,達到了日本的水平。
后來我去了哥大幾個圖書館,發現都很好,甚至奢華。座位寬敞舒適,找電源、上網都極為方便,到處是配套的咖啡和飲品。
如果你在這里讀幾年書,就是最好的享受。什么是“天之驕子”,就是你真的熱愛讀書的話,天底下的便利都歸你。
我明白人們因何嫉妒常青藤大學。那里占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資源。想想,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董其昌的字畫就平平常常掛在墻上。在哥大巴特勒圖書館,抬頭看到1940年代畫家給胡適畫的像,也有一種感動涌上心頭。
所以,盡管出生和成長在河南農村,我卻從來不不仇恨占盡資源的精英,因為“仇恨”本身可能就構成一種局限。
我高考那一年,成績公布,分數還算不錯。我舅舅過來說,一定要小心,可能被人頂替。
我那時天真,相信公平正義。我爸爸則是坦然——如果有人頂替,自己也無能為力,那就聽天由命吧。
作為底層,你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命運和自己的努力。
這樣說有一點雞湯。我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當然,因為復讀,我和弟弟是同一年讀大學。
那是在1997年。沒有謝師宴,也很少親戚的恭賀。反而聽到很多聲音,“讀大學沒用,又不包分配工作”。理由不同,但是這種嘲諷今天是不是很熟悉?
在我們之后,接近30年的時間里,村里有很多人考上了大學。
現在“聰明的人”習慣挖苦高考,認為一切努力都無用。我從來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就村里的情況來看,去讀大學的人整體上比不讀的,生活當然要好很多。
如果不那么功利,不那么在乎“工作”和“收入”,結論可能更為樂觀:讀大學,有閱讀能力和習慣的人,能夠終身學習的概率更大,更有可能應對漫長人生中遇到的問題。
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初三暑假背誦一本《古文觀止(上)》,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這保證我每次語文都有可觀的分數,因為語文好,“文科”也就變得容易,我成為一個考試成績不錯的學生;更進一步,這也鼓勵我在高中讀更多的書。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此后的人生。
當然,要說遺憾,那就是小時候能讀的書太少了。
就這個意義上講,我佩服并尊重那些把圖書館、書店開到鄉村的朋友,向你們鞠躬。早晚有一天我也會在鎮上開一家書店。
不能指望每個人都愛閱讀,但是那些喜歡閱讀的少年,如果有更多、更好的書可以看,就已經足夠了。
下面推薦一個做閱讀推廣朋友的直播。
“原道村長”是書店合作的閱讀推廣伙伴,他在帶孩子讀、寫方面,發展出了自己真正的專業能力。今年暑假,他會把讀寫夏令營帶到成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