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青年開發者將在昇騰的支持下,從源頭參與到核心技術研發中。
作者|田思奇
編輯|栗子
在中國的人工智能版圖上,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北上深杭——這里匯聚著資本、算力、頭部企業,以及天南海北涌入的技術精英。極少有人把視線投向西安。
然而,就是在這座30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批AI研究者正在靜悄悄地耕耘著中國人工智能的“根”。西北工業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徐韜和他的團隊,正是其中的代表。
他所在的西工大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見長的985高校,擁有工程技術傳統。事實上,早在1983年,西工大就由何華燦教授編撰了中國第一本《人工智能導論》,并成為全國首批設立AI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從無人機、飛行器到腦機接口,西工大的科研方向始終與智能技術緊密交織。
而他們與昇騰平臺的深度合作,正是底層技術攻堅的關鍵。為此,我們來到徐韜團隊的實驗室,探尋這場‘隱形革命’的幕后故事。
1.從算子開始的硬仗
走進位于秦嶺北麓的西工大長安校區,春日的陽光灑落在校園,投下一層溫暖的金色濾鏡。軟件學院的實驗室里,卻是一派緊張而專注的氛圍。十多位研究生正坐在電腦前調試模型,屏幕上的代碼飛速跳動。
“我們現在主要研究如何通過AI賦能人機交互和腦機交互,對情感與認知行為進行判斷。”徐韜帶著工程師特有的理性解釋道。他所從事的研究,涵蓋多傳感器信號融合——通過腦電、眼動、聲音等感知維度,對人類認知和心理狀態進行判別。這類研究主要應用于教育、醫療等對人本理解要求極高的領域。
從神經到代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不僅要依賴強大的計算資源,更對底層平臺的適配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邁入飛速演進的臨界點。在技術加速發展與地緣安全壓力疊加的背景下,西北工業大學成為首批加入“昇騰眾智計劃”的高校之一,與華為展開深度合作,踏上國產AI生態的自主建設之路。
昇騰平臺所提出的生態理念,并非簡單的軟硬件兼容,而是從算子、框架、系統到應用的全棧技術體系建設。對于強調自主可控的西工大而言,這與其技術理念天然契合。徐韜也相信,進入昇騰生態是水到渠成的選擇。
但這條路并不容易走。昇騰平臺當時尚處于建設早期,還處于需要更多開發者加入補足生態的階段。
但也正是這種從0到1的探索,為團隊提供了寶貴的成長土壤。徐韜團隊迅速組建項目小組,在昇騰CANN平臺上精心打磨每一個算子模塊,優化調用效率和資源占用,在無數次測試中解決兼容性問題,逐步建立起一套高效穩定的國產算子體系。
在較短時間內,徐韜團隊自主開發并貢獻了近30個高性能算子,成為國內最早向昇騰CANN平臺提供多項核心支持的高校團隊之一。
“簡單來說,算子就像AI引擎中的零部件。”徐韜打了個比方,“我們好比給1.4升的發動機裝上了渦輪,發揮出了2.0T的性能,還更省油。”
這項工作瑣碎、枯燥。但也正是這些點滴積累,構筑起國產AI生態中最核心、最難替代的底層根基。
有了技術底座,徐韜團隊進一步將目光投向現實需求的場景化應用。
在昇騰平臺的加持下,團隊結合底層算子能力與多模態AI方法,開發出一套智能抑郁癥初篩系統。這一系統可以通過眼動追蹤、語音識別、文本分析等方式,模擬醫生問診流程,從多個維度判斷個體是否存在潛在的抑郁傾向。
據徐韜介紹,該項目已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際落地應用,成為國內心理健康初篩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讓一線醫生得以從繁重的初篩任務中解脫出來,也為無法及時就醫的患者爭取了更多時間。這一系統也幫助團隊在華為ICT大賽中斬獲全國第一名,受到廣泛關注。
這種底層能力也延伸至更前沿的腦機接口領域,為認知增強系統的實現提供支持。
徐韜團隊利用昇騰的云邊端協同能力,將腦電感知與運動想象結合,開發出可用于復雜場景中的認知增強系統。僅憑一塊輕巧的邊緣設備,系統便能實時感知并反饋用戶的腦電信號,幫助實現操作與意圖之間的精準協同。
而在徐韜看來,科研的盡頭并不只是論文和成果,也在于如何將這些能力傳遞給下一代技術工作者。
2.AI人才的“訓練場”
在西北工業大學的人工智能課堂上,一場教學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過去,深度學習課程總是陷入 “紙上談兵” 的困境——昂貴的GPU服務器難以普及,學生們只能對著理論公式空想。昇騰平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學校引入昇騰訓練平臺與資源池后,徐韜的學生們可以在云端進行完整的建模、調參、部署等訓練流程,真正實現“手腦并用”。這種“所學即所用”的實踐感,大大提升了學生對AI系統構建的理解能力。
教學不再以結課考試為終點,而是以“能不能做出來”為評判標準。
圍繞昇騰生態構建的實踐網絡,也在不斷向校外延伸。高校挑戰賽、社區論壇、布道師活動日益頻繁,打通了課堂、競賽、企業場景之間的壁壘。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借助真實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拓寬視野。
“你一定要去面對真實的應用,去解決真實的問題。就像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說的,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這句話在徐韜心中刻得很深,也成為他對下一代AI人才最樸素的期待。
同時,對徐韜而言,昇騰生態的意義也遠超教學本身。
“昇騰就像一棵剛發芽的小樹,它還很年輕,需要大家一起來養。”他希望未來的平臺能更成熟、更好用,也希望有更多開發者、研究者加入,參與到國產AI的源頭創新中。“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都能進入這個開放的環境,實現中國AI的突破。”
從西安的一間實驗室出發,徐韜和他的學生們正一步步走向中國AI的技術前沿。
他們的故事折射出一個更大的趨勢:中國AI正在從“上層建筑”轉向“底座扎根”。隨著大模型技術加速演進,AI正在滲透醫療、制造、交通、教育等全社會系統。與此同時,底層算力基礎設施的自主可控,成為支撐這一切的核心。
華為昇騰的出現,正是在這個轉折點上,提供了從芯片、框架、模型到應用的全鏈條平臺能力。在高性能算子、自適應調度、能效優化等關鍵指標上,昇騰平臺已在多個行業場景中達到甚至超越國際主流水平。
底層技術從被忽視到被看見,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其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而這背后,是無數像徐韜這樣的科研者,長期默默的技術耕耘。
他們相信,技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實驗室的數據指標上,更體現在它如何解決問題、改善生活、賦能未來。在一代又一代科研者的接力下,中國AI的根系正在不斷延展,也在一點點走向深處。
而這棵正在生長的技術之樹,終將在某個春天,長出屬于它的枝繁葉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