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現場,集美大學美院供圖(左起:藝術家郝銳昌、集美大學教授張朝陽、集大視覺傳達系主任余明涇)
2025年5月23日,在藝術家郝銳昌的講座《動態關系:用彌散思維看復雜交互》期間,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與郝銳昌工作室正式聲明合作并進行了揭牌儀式,雙方將聯合共建“M-Lab具身智能實驗室”,旨在持續以多思維的視角探索人機關系的可能性。實驗室既為具身智能提供了人文視角的應用驗證,也為藝術創作注入了技術驅動力。
M-Lab具身智能實驗室呼應國家“具身智能”產業培育方向(首次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實驗室依托集美大學在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等領域的學科優勢,結合郝銳昌工作室的創意資源,形成“技術研發+藝術思維拓展”的雙向驅動。
清源H新物種藝術家系列,郝銳昌工作室供圖
在校學生有機會參與郝銳昌工作室研發的清源-H1/H2系列的機器人編程、傳感器集成等技術開發,同時學習藝術創作方法論,培養“工程師+藝術家”的雙重思維。通過真實項目(如具身智能裝置搭建、人機交互設計)鍛煉學生的創新協作能力,回應產業對“技術+創意”復合人才的需求。同時,通過藝術展覽、公共教育項目(如科技藝術工作坊),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社會文化資源,增強集美大學在科技藝術領域的品牌辨識度。
機器人源代碼及清源一代機組裝,郝銳昌工作室供圖
圖源“月途”Steam發布會,郝銳昌工作室供圖
圖源“月途”Steam發布會,郝銳昌工作室供圖
郝銳昌的藝術實踐以探索技術與人、社會的關系為核心,常通過裝置藝術、交互設計等形式展現技術的人文價值。M-Lab具身智能實驗室的建立將具身智能的“感知-行動-認知”閉環與藝術創作深度結合,如利用具身智能的物理交互能力(如機器人的動態響應、環境感知)創作更具啟發性、試驗性的藝術作品,通過具身智能裝置模擬人類行為或社會互動,引發公眾對AI倫理、人機共存的思考,如老齡化社會中護理機器人的角色設計。
張朝陽教授與郝銳昌討論,耦合美術館供圖
關于講座
動態關系:用彌散思維看復雜交互
講座現場
此講座為“后姚”系列講座第三講,由集美大學教授張朝陽主持。講座圍繞強科技時代新交互生態、彌散思維看藝術與科技等展開,公開郝銳昌太空藝術計劃等藝術實踐項目,現場教觀眾用跨界思維創作、開放問答等。
集美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德政與郝銳昌互動
關于“AI和彌散思維”,郝銳昌工作室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