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啟行
AI 大模型的崛起,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用戶與信息的交互方式,其中最為顯著的沖擊莫過于對傳統搜索引擎的顛覆。
此前,蘋果高管 Eddy Cue 透露,2025 年 Q1 蘋果設備上的谷歌搜索查詢量首次下降,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去年曾預測,到 2026 年,傳統搜索引擎的流量將因轉向人工智能工具而減少 25%。
作為「AI 大模型的最佳硬件載體」,2024 年爆火的 AI 眼鏡也在悄無聲息間,逐漸改變人機交互的新模式,同時將戰火燒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 APP 生態。
憑借多模態 AI 的集成能力,AI 眼鏡正在通過 AI Agent 直接調用各類系統級功能和 MCP 服務,繞過傳統的 APP 應用商店和獨立的軟件啟動流程。這種“釜底抽薪”式的變革,對原有軟件生態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
當然,這種“變革”并非一蹴而就,也非全盤通殺。對于那些追求極致視覺、重度交互體驗的游戲內容,或特定專業領域的復雜應用,在 AI 眼鏡的性能、顯示效果、續航以及交互方式尚未完全媲美甚至超越手機等成熟設備之前,它們仍將擁有較長的生命周期。
從“可穿戴3D顯示器”到“智能助理”的進化
回顧智能眼鏡的發展歷程,早期產品如棱鏡方案的 Google Glass 更像是一個信息提示器,而后續的 Magic Leap 2、Hololens2 雖然實現了出色的 3D 顯示和空間運算,但高昂的成本與較大的體積限制了其 C 端發展。
許多分體式的 Birdbath 方案產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成本、顯示與佩戴的平衡,但其核心功能更側重于作為手機或電腦的“第二塊屏幕”,主要解決的是“隨身 3D 大屏顯示”的問題。
然而,真正的變量在于 AI,特別是多模態 AI 大模型的融入,不管是與普通拍攝眼鏡的結合,還是搭配 AR 光波導類型眼鏡,都為智能眼鏡在體驗上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實現了價值增量。
一個老生常談的案例是已經突破 200 萬市場銷量的 Ray-Ban Meta,這款由 Meta 和 EssilorLuxottica 合作推出的產品,不僅僅是外觀時尚的眼鏡,更內置了 Meta AI。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指令“Hey Meta”喚醒 AI 助手,進行拍照、錄像、聽音樂、打電話,甚至進行實時翻譯和基于視覺的問答。
一句“Hey Meta, what is this?”,它就能識別并給出信息。這種即時、場景化的 AI 服務,正逐步取代用戶掏出手機、解鎖、打開特定 APP (如翻譯軟件、識別軟件) 的傳統操作。
類似的趨勢也出現在其他積極布局 AI 眼鏡的廠商中,尤其是商業嗅覺極為靈敏的中國廠商上,對于原本的 AR 眼鏡廠商而言,更是“如虎添翼”。在 AI 拍攝眼鏡的基礎,Rokid 推出了配備了單色 Micro-LED+衍射光波導的 Rokid Glasses,影目推出了配備 AI 大模型的迭代 AR 眼鏡產品 INMO Air 3,雷鳥創新打造了深度融入多模態 AI 大模型與全彩 Micro-LED+刻蝕光波導的雷鳥X3 Pro......
通過 AR 顯示,這些產品不斷強化其一體式 AI 眼鏡的能力。通常可集成導航、翻譯、信息提示、智能助手等功能,并可通過語音、觸控、手勢等多模態交互方式,提供更高效的智能服務。在地圖導航應用場景下,眼鏡可直接在視野中投射導航路徑,或者在跨國交流時實時顯示翻譯字幕,這些都可以極大地提升效率,同時也削弱了用戶對手機導航 APP 或翻譯 APP 的「低頭式」依賴。
工具類APP首當其沖,AI Agent欲“接管”一切
最先感受到這股寒意的,無疑是那些功能相對單一、交互界面相對固定的工具類 APP。對于用戶而言,這些應用甚至都不需要過多的視覺交互。
大致包含這幾大類:
- 信息獲取與搜索:傳統搜索引擎的體驗是用戶輸入關鍵詞,獲得鏈接列表,再自行篩選。AI 大模型已經通過生成式回答改變了這一模式。而 AI 眼鏡則更進一步,通過視覺和語音輸入,結合地理位置、時間等情境信息,AI Agent 可以更精準地理解用戶需求,直接給出答案或執行操作。例如,看到一朵奇異的花,問一句“這是什么花?”,AI 眼鏡就能直接調取相關信息并以語音或者 AR 方式呈現,而無需先打開瀏覽器,再拍攝圖片,二次檢索。
- 翻譯與交流:Ray-Ban Meta 等 AI 眼鏡的實時翻譯功能已經為我們展示了可能性,更自然、更低延遲的多語言互譯已經實現,手機翻譯類 APP 或將遭受重大打擊。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全球數字翻譯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預計將在 2025 年達到 98.7 億美元,但這種增長未來可能會被更便捷、高效的 AI 眼鏡類新終端搶奪一大部分。
- 導航與出行:雖然手機導航 APP 功能已經非常強大,但在步行、騎行等運動場景下,頻繁查看手機既不方便也不安全。AI 眼鏡可以將導航信息通過語言、或者直接疊加在用戶視野前方,提供更直觀的 AR 導航體驗。
- 生活助理與效率工具:日程提醒、快速筆記、單位換算、天氣查詢等輕量級工具 APP,其功能也極易被 AI 眼鏡的常駐智能助手所整合。用戶通過一句語音指令就能完成設定或查詢,操作路徑遠短于打開特定 APP。
多模態 AI 使得眼鏡能夠聽懂用戶的話、看懂眼前的景象,AI Agent 則扮演著“超級管家”的角色,連接并調度各種服務資源。這種模式下,用戶不再需要關心背后是哪個 APP 提供了天氣信息,哪個 APP 提供了導航服務,AI Agent 會根據指令和場景,自動完成這一切。
要實現 AI Agent 對紛繁復雜服務的靈活調用,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技術——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協議)。
MCP 是由 Anthropic 提出并于 2024 年 11 月開源的一種通信協議,旨在解決大型語言模型(LLM)與外部數據源及工具之間無縫集成的需求,可以將其理解為 AI Agent 連接現實世界各種能力的“萬能插座”。
短短半年時間,MCP 發展非常迅猛,國內 AI 開源社區魔搭 ModelScope 最新 5 月數據顯示,其已經集成了超過 3000 個 MCP Server,覆蓋了搜索工具、位置服務、娛樂與多媒體、金融和各類開發者工具等熱門和高頻應用領域。
這意味著 AI Agent 不再是空有大腦的「理論家」,而是有了可以調用的「手和腳」。AI 大模型的訓練的數據往往過于陳舊,無法給出各種實時的準確信息,而通過各種 MCP 服務器,AI Agent 可以實現各種最新數據的獲取,如最新的資訊、股價、天氣、車票、機票、地圖等。甚至在未來,當用戶需要預訂餐廳或購買電影票時,AI Agent 也能通過 MCP 連接到相應的服務提供方。
所有這些操作,用戶都無需打開任何獨立的 APP,AI Agent 會在后臺默默完成服務的發現、調用與整合,最終將結果直接呈現給用戶。
這種基于 MCP 的服務編排能力,使得 AI 眼鏡能夠真正突破單個 APP 的功能孤島,將過去分散在不同應用中的能力融為一體,提供連貫、智能的“一站式”服務。傳統服務類 APP 也將經歷一個轉型——可以將自己的核心能力通過 MCP 接口去實現,擁抱新變化。
目前,如高德地圖、騰訊地圖、百度地圖,支付寶、中國銀聯等知名 APP 都已實現 MCP Server,AI Agent 正在成為新的流量入口和用戶觸點。MCP 生態的繁榮,無疑將加速 AI 眼鏡“殺死”傳統 APP 形態的進程,推動交互重心從“以 APP 為中心”轉向“以任務和用戶意圖為中心”。
視覺沖擊與復雜交互,游戲等 APP 的“避風港”
盡管 AI 眼鏡來勢洶洶,MCP 生態也愈加壯大,但并非所有類型的 APP 都會在短期內“束手就擒”。
特別是對視覺效果、沉浸感和操控復雜度要求極高的游戲 APP,以及一些專業領域的生產力工具(如復雜的視頻編輯、3D 建模軟件、編程軟件等),它們在 AI 眼鏡上的發展仍面臨諸多現實瓶頸。
目前,整個 AI 眼鏡產業,依舊面臨顯示、性能與佩戴的三座大山。近幾年,Micro-LED 微顯示+光波導的方案經雖有一定突破,但仍未達到媲美手機、電腦級別的理想入眼顯示效果,PPD、彩虹紋、透過率等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性能方面,低功耗的 SoC 往往無法提供較強性能支持,而較強的芯片卻在功耗方面消耗強大,遠不是 AI 眼鏡 200-300 毫安電池可以折騰的,而較大的電池容量又不符合眼鏡輕量級人體工學設計,相互掣肘的技術瓶頸較多;
考慮到整體性能與續航能力,目前 AI 眼鏡的人機交互方式主要集中于語音與觸控交互,更自然精準的“手眼交互”仍有一很長時間的落地距離,即使真正應用,在某些辦公、游戲等場景下,綜合體驗上還難以媲美手機觸屏、實體手柄或鍵鼠。
因此,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追求極致視覺體驗和復雜交互的游戲,以及功能縱深極強的專業應用,其主要載體仍會是手機、平板、PC 和 VR 頭顯。AI 眼鏡或許可以作為這些體驗的輔助顯示或提供某些輕量化的聯動功能,但難以完全取代。
AI眼鏡狂潮下的APP“形態重塑”
其實,陀螺君這里“殺死 APP 形態”的說法,更準確地理解,應該是指 AI 眼鏡正在“殺死”那種用戶必須主動尋找、下載、安裝、學習并頻繁切換的傳統 APP 的交互模式,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可以通過簡單指令和場景感知就能完成的任務。
未來,APP 生態并不會徹底消亡,更有可能的是一種“形態重塑”和“生態共榮”的局面。部分工具類 APP 功能被“吸收”,一些基礎工具的功能將被操作系統層級的 AI Agent 或 AI 眼鏡的系統功能所吸收,用戶不再需要為這些單一功能下載獨立 APP。
應用“MCP 化”會是一大趨勢,更多的 APP 可能會將自身核心能力封裝成 MCP 服務,供 AI Agent 調用。與此同時,APP 開發商的重心可能從打磨獨立前端界面轉向提供高效、安全的后端服務。
“眼鏡端”成為新的入口與交互界面,對于某些應用,AI 眼鏡可能成為其一種新的、更便捷的入口和交互界面。例如,地圖 APP 可以在眼鏡端提供基于增強現實的導航服務,社交 APP 可以在眼鏡端提供更即時的信息提醒和 AR 式互動等。
AI 眼鏡作為潛在的下一代計算平臺,其對現有 APP 形態的沖擊是結構性的。它預示著一種更自然、更主動、更情境化的交互范式的到來。在這個范式下,簡單的工具類 APP 首當其沖,其功能模塊化、服務化,直至被強大的 AI Agent “隱形化”,將是大勢所趨。而對于游戲、重度內容等強調沉浸體驗和復雜交互的應用,AI 眼鏡的硬件瓶頸決定了它們仍有較長的獨立發展窗口期。
APP 形態不會輕易消亡,但它必然會在 AI 大模型、AI 眼鏡掀起的時代浪潮中,進化出新的模樣,而現在這場「變革」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