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粉都知道,每年高考前小幫會邀請《瘋狂作文》的編輯老師為大家精選6 篇熱考作文范本,上考場前直接背!
注:往期文章留言
1
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
嫦娥探月去,玉兔攜詩歸
當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將月壤帶回中國科學院實驗室,李白酒杯中的白玉盤片片碎裂;當玉兔號月球車在月背刻下坐標經緯,吳剛千年砍不倒的桂花樹轟然倒塌。科技的利刃刺穿宇宙的同時,是否必然肢解文化基因中的月亮?我回答:絕不!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從來都是同源共生的。
玄武巖構成的冰冷月球,是科技發展探索的未知;詩歌與神話構筑的暖黃月亮,是人文情懷孕育的幻想。二者看似對立,實則統一:探索未知為美學幻想提供觀測支點,人文情懷為科技發展注入價值靈魂,這種雙向滋養的“科文”認知,將遠去之月拉回人類星空,錨定于文明星系的引力場。
科技發展拓寬認知邊界,開辟審美新維度。人類對未知的不懈探索,一步步將玄妙的造物之謎解析為平實的理論知識,一次次打破先民對天地玄黃的朦朧認知。而理論知識的拓展與科學工具的進步,必然帶來認知框架的重構,當全新的認知邂逅更深的未知,自然催生更加豐富多元的審美思維和藝術創新。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的一霎,瓊樓玉宇的幻想化為泡影;可開普勒依據觀測數據寫下的科幻小說《月亮之夢》,不正是在用科技重構希臘神話中的人類史詩?當審美之蛹借科技之刃破開認知之繭,必能化為藝術之蝶,振翅遠飛。
人文情懷指引發展方向,賦科技以精神內涵。人類的精神血脈,永存對生與死的詰問、對善與惡的辨析、對真與美的探求,這份價值潛移默化地指引科技發展朝造福人類的方向直行,確保人類面對技術爆炸時的主體地位。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正因這人文情懷賦予的精神內涵,真正融入人類文明的過去和未來。當《弗蘭肯斯坦》為基因編輯設定倫理邊界,當“北斗”系統將二十八星宿變為導航坐標,當“云游故宮”用虛擬現實傳續傳統文化薪火,我們確信科技發展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將人文記憶與溫度熔鑄為探索未來之鑰,讓我們始終行進在開拓創新、不斷確證自己的科技發展之路上……
當然,“離月亮越來越遠”的擔憂也的確給我們以警醒:一味地迷信科技的偉力或許會讓我們在傲慢中忘卻人本身的價值,逐漸成為“空心人”。誠如達爾文之忠告:“不要因為長期埋頭科學而失去對生活對美對詩意的感受力。”當微信將“家書抵萬金”壓縮為兩秒語音,當高德地圖抹殺“松下問童子”的紅塵尋仙,我們不禁擔憂,日益精確的經緯坐標是否把天涯海角限定得只有地圖那樣小?科技理性是否把人文情懷切割得七零八落?我想,文明長卷永遠需要留白和褶皺供人審美與幻想。恰如3D打印機塑不出雨過天晴的色彩,亦如射電望遠鏡看不清鵲橋連理的告白。人文精神、浪漫情懷、審美意識才是確證人之存在的根本……
當代青年處于文化與科技交織的路口,既不能舍棄人文空求技術的僵硬發展,也不能放任科學困于人文傳統的地下迷宮。將科技發展與人文情懷有機結合,用理性的旋律演奏詩意的交響,讓審美的光輝照亮宇宙的無窮,如此嫦娥方能奔向更遠的深空,玉兔方能帶回更新的詩篇。
2
“內卷式”競爭與長期主義
志存高遠鑄耐心,堅持到底達通途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心有遠方,素履以往。恒定的耐心肇始于志存高遠的格局視野,它是錨定方向的羅盤,是穿越迷霧的燈塔,讓我們在漫長而枯燥的歲月中守住初心,于翻騰奔涌的時代浪潮里校準航向。
耐心,源于對“詩與遠方”的執著追求,是持守本心的勇毅篤行。
莊子曾言:“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若沒有“適百里”“適千里”的目標激勵,何來“舂糧”“聚糧”的耐心?“杭州六小龍”之一的游戲科學當初立項做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時,業界不乏嗤之以鼻的聲音,紛紛表示中國游戲市場做3A“行不通”。但為了做出夢寐以求的大型單機游戲,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歷時七年終讓全球玩家看到“世界品質,中國故事”。由此觀之,唯有將目標作為前進的風向標,才能在喧囂中守住理想的錨點。
耐心,是鑄就自我的基石,是在寂寞中扎根的生命韌性。
孟子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實現理想的過程注定充滿艱辛與痛苦,而耐心往往是療救痛苦的良藥。當鄧稼先隱姓埋名、潛心研究,為我國的核武器研究殫精竭慮時;當“文物醫生”李云鶴在敦煌幽暗洞窟中堅守數十載,用手術刀般精細的筆尖細致修復破損的壁畫時;當鄭欽文在紅土場上揮汗如雨,為拿下中國網球第一塊奧運單打金牌鏖戰數日時……是耐心,讓他們將痛苦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將歲月的磨礪熔鑄成生命的厚度。
以耐心雕琢自我,不僅要有與痛苦共存的決心與毅力,更離不開長遠的目光和顧全大局的決策。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心懷弘毅之志,當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長遠目光審視未來,為各個階段精心制訂合理規劃,進而穩步踏上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像比亞迪多年來在電池技術研發上耐心投入,憑借扎實的技術積累,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其也敏銳洞察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趨勢,果斷加大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領域的布局,推出一系列深受市場歡迎的車型,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占據先機。可見,真正的耐心從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感動,而是遠見者如棋手對弈般的胸藏全局。只有在堅守中把握機遇,在順應潮流中靈活應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耐心,絕非通往成功的取巧之徑,而是成功的必由之路。面對新時代新征程,吾輩青年當以耐心為筆,飽蘸汗水與堅持,描繪未來之我;以長遠目光為舵,沖破阻礙與艱險,探索理想之路。
3
文化自信與傳承創新
新瓶裝舊醴,形破而質守
佛山將詠春拳融入中小學課程,成都將寬窄巷子化為城市地標,上海豫園以非遺技藝打造非遺大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呈現之“形”已趨于多樣。面對“形”之變,我們只有以新瓶裝舊醴,破形,守質,方可讓其絢爛綻放。
形散神凝方致遠——傳承文化要敢于破形。
傳統不是歷史的博物館,而是活著的生命體。破形是文明生長的必然姿態。當端午龍舟競渡發展為國際體育賽事,當故宮開發的文創產品頻頻賣至斷貨,當陜西剪紙、遂昌龍粽等非遺伴手禮受到顧客青睞,傳統文化正順應時代潮流積極破形,在創新傳承中綻放出自身的獨特魅力。由是可見,唯有形改,才能切合當今“看顏值”的主流,才能突破時空限制,讓傳統文化避免淪為“博物館標本”,實現可持續傳承。
醴醇源于古井深——傳承文化要堅定守質。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守質是文化傳承的根系所在,守的是文化千百年來存續的“基因密碼”。不管新瓶如何頻出,我們都要保持舊時甜酒之甘味。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盡顯中國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在閉幕儀式中,“十二生肖”冰車展現中國謙遜、豐厚和博大的文化基因。正因為堅守文化根脈,傳統文化才得以延續生命力,跨越時空驚艷世界。同樣的,唐卡與祇園祭的延續表明,文化認同須建立在歷史記憶的完整性之上。若為迎合現代審美篡改傳統,文化終將淪為空洞符號。唯有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才能讓傳統在時代激流中錨定自身價值。
舊醴新瓶本同源——傳承文化應勘破本質,形破而質守。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質是舊醴,守質是破形的基礎,破形是守質的飛躍性發展。文化的生命力,在其既能扎根歷史又能擁抱未來的雙重維度中。守質如老樹深根,破形似新枝抽條,二者共構文明生命體,缺一不可。若缺形之“破”,就不免陷入“教條主義”的保守;若無質之“守”,亦易落入“為創新而創新”的異化。只有破形而守質,以質之守破形之舊,才能指向“變”的深層文化哲學,讓傳統文化在當下活下去、火起來。
站在文明傳承的坐標系上,我們既是傳統的繼承者,也是未來的開創者。從非遺進校園到國潮出海關,當代中國人在守護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也當以開放的胸襟擁抱時代浪潮,讓傳統文化在創新中永續綿延,讓其在保持本色的同時激蕩出新的文明浪花。
4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
“手搓”出來的進步
在AI加持下,工業化大生產正在以驚人的效率改變著世界。然而,悄然興起的手工時尚,正在無聲地訴說著人類別樣的思考和追求:人,到底應該是怎樣一種存在?
或許,你認為“手工”之中才有自我,那里面有你個性化的追求,有你的體溫;或許,你認為“手工”之中才有感情,那里面帶著關切和祝愿,有你的情誼;又或許,你認為只有“手工”才代表著你或者別的什么人曾經來過,那里有人存在的意義。
其實,我們完全不必如此糾結,因為這些憂慮,兩千年之前就曾存在:種地的老人不愿使用桔槔來取水,他認為對工具的使用會使人變壞,甚至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只有鑿隧入井、抱甕取水才是人應該做的事情。兩千年之后,比桔槔更為先進的工具無處不在:汽車取代了馬車,聊天工具取代了書信,探月飛船讓嫦娥奔月的神話變成現實……人類并未因此而消亡, 反倒更為強盛。
歷史告訴我們:一切進步,都是“手搓”出來的。從鉆木取火到手工制陶,從冶鐵鑄器到開挖運河,從電子顯微鏡到3D打印,每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人類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AI也是人類“手搓”出來的,它也不過是人類工具的一種——和提水的桔槔、制陶的輪盤一樣。你的“手搓”固然包含著你的個性和感情,但使用AI并不意味著感情和個性會因此而減少。只要人的勞動不消失,人們所珍視的個性、感情就必然會汩汩流淌,思想和藝術的源泉就永不枯竭。
面對人工智能引發的歷史性變革,我們還在糾結什么?為何要把AI帶來的便利和手工制作對立起來?歷史發展到今天,純粹意義上的“手工制作”幾乎已不復存在,含有AI成分的“手工”又有何不可?令人不適的不是AI,而是沒有“人”的AI。
不信?你看,80后蘇繡傳承人張雪聯合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借助其開發的記憶金屬,成功創作出全球首幅動態蘇繡作品《玉蘭花開》。而“花瓣緩緩綻放,蝴蝶輕輕振翅”的唯美效果,正依托于機器的精密計算和反復調試。在勞動者的手中,AI可以是“手工”的利器。
我們不必為AI擠占人類的空間而擔憂。只要我們保持著自己的思考,表達著自己的審美和感情,不停地創造和突破,就能真正明白人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
用好AI,“手搓”更好的未來!
5
人生選擇與職業方向
在時代的江河中尋找自己的渡口
江河奔涌時,既有千帆競渡的壯景,也有暗流涌動的危機。正如當代年輕人站在新興職業的潮頭,眼前是前所未有的航道,腳下是泥沙俱下的激流。《道德經》云:“五音令人耳聾。”立身塵世喧囂,我們應聆聽理性之聲:既要看到時代賦予個人發展的無限可能,更要警惕盲目追逐浪潮可能造成的自我迷失。
初心如磐,奮楫篤行,追隨九霄云外的飛天,不忘腳下方寸的蓮臺。面對新興職業帶來的財富和地位神話,越來越多的人被其所展現出的虛假紅利迷惑。長此以往,必然會對社會的職業生態和個人的發展產生諸多負面影響。新興職業帶來大量的發展機會不假,但長遠的職業發展更需要我們保持頭腦清醒,認準方向。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歷代畫師用朱砂與青金石描繪著飛天,用一筆一畫的細致與耐心彰顯著別具一格的匠心。十五世紀左右,在威尼斯外海的慕拉諾島上,玻璃工匠將普通砂石熔煉成流光溢彩的器皿,他們的手藝至今仍在亞得里亞海畔閃耀。靜思言之,任何時代的新興職業都如同河床上的卵石,唯有經得起歲月沖刷、熬得過時代變遷的,方能沉淀為文明的基石。
抱樸守拙,行穩致遠,我們應堅守自我卓然的優勢,織就就業路上的錦繡。在新興職業層出不窮的今天,若一味追求與時代接軌,忽視自身客觀能力,只會在時代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徐霞客在《游天臺山日記》中寫道:“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他用雙腳丈量山川時,心中裝的是對天地萬物的赤誠熱愛。跨越千年時空,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箴言,將人生規劃凝練成修身治學的永恒韻律。在新興職業重塑職業版圖的現象中,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處境和能力,在適合自己的職業賽道上綻放光彩。
知命不懼,日日自新,真正的弄潮兒從不是與浪潮角力的莽夫,而是懂得在時代脈搏中找準共振頻率的智者。雷軍創立小米時廣納賢才的胸襟,恰是深諳“好風憑借力”的智慧。近年的新興職業從業者中,也有許多人選擇通過直播推銷家鄉的土特產,推動家鄉經濟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藍圖的實現。他們沒有被時代裹挾,而是以自身為支點撬動時代的杠桿,搭乘新興職業的東風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與個人價值。
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站在數智時代的渡口,每個年輕人都應成為自己的擺渡人。當我們把職業選擇的目光從時代紅利移向自身發展,移向長遠規劃時,或許會發現:真正的“新興”從不是對潮流的簡單追逐、盲目向往,而是在職業選擇中認準自身優勢,與時代同頻共振。愿每位青年都能在時代江河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渡口,既乘長風破萬里浪,又守得初心照月明。
6
全面發展與健康生活
以健全之姿回應時代之變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發問:“我們確實省下了所有麻煩和時間,但生活真的更輕松了嗎?”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被技術快速迭代引發的焦慮感困擾,而這種矛盾狀態似乎正在成為一種生命樣態。對于青年人而言,如何在快節奏的社會中找到自處之道,已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時代命題。
“這是一個還沒過期就已經過時的世界”,巴克所言或許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注腳。生活的日新月異、技術的迅猛發展如同高揚的馬鞭,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著人們“前進,前進,不惜代價地前進”。或許“996”“白加黑”這般夜以繼日地學習、工作,才能稍稍趕上時代的腳步,而繁忙的生活也似乎沒有給“健康”與“進取”留下空隙。當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只顧追求手段的有用性和效率的最大化,便可能會摧毀自身健康、積極的精神狀態。將注意力重新投向對自身健康的關照、自我能力的錘煉,或許才是我們在時代變化中求取不變的最佳選擇。
從個體層面來看,保持身心健康、積極進取這一理念看似簡單,實則精準回應了重構“附近”、重建精神藩籬的時代命題。倘若個體缺乏自我關照的意識與態度,就會不可避免地流于生活的表層,如同無根的草木,只能被外界變化裹挾前進。當我們驚嘆于人工智能所展現出的強大智慧時,內心對自身寫作、繪畫等價值的焦慮與不安也隨之而生。倘若不及時關注自身的全面發展,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就極有可能陷入海德格爾所說的“沉淪”狀態:表面上看似是自我做出的選擇,實際上已在時代變化的洪流中失去了方向,隨波逐流。因此,保持自我的身心健康,守護上進之心,是在時代洪流中立足的具體且切實的要求。
同時,青年也不應只滿足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投身國家與時代的建設事業。伍爾夫在《海浪》中寫道:“我扎根生長,亦自由流淌。”時代如流,“扎根”意味著堅持自我,“流淌”則是在變遷的浪潮中順勢而為。那些固守舊觀念、不愿與時俱進的人,往往會陷入落后乃至被淘汰的痛苦之境。曾經是膠卷行業霸主的柯達公司,因過度依賴膠卷業務帶來的豐厚利潤,對數碼相機的發展機遇視而不見,最終錯過數碼相機的時代而走向破產。若要保持積極進取,則必如電影《還有明天》中緊握選票的迪莉婭,勇敢地抓住時代變遷的機遇,邁出突破舊規束縛的第一步。在變遷中堅守自我,同時順應時代浪潮積極做出改變,才能傲立時代潮頭,擺脫技術迭代對人的擠壓和異化。
黑塞有言:“矛盾對立寂滅之處,即是涅槃。”我們或許還會為許多的不確定和未知的事物感到困惑恐懼,但保持身心健全,找到精神的錨點,終會看到未來之星灼灼其明。
(以上內容選自《瘋狂作文·素材控》5/6月號)
期往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