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人類幼崽最拿手的事是什么?
絕對是“哭”無疑了!
我有個朋友,她女兒4歲了,特別愛哭,一根弦碰不對,就開始哼唧:
想要的東西不給買要哭;小朋友不跟玩要哭;積木搭不好,還得哭……
朋友說,女兒動不動就哭,難免讓她覺得有些煩躁。
關鍵是,勸也好,哄也好,安慰也罷,任你十八般武藝全上陣,小姑娘就是不買賬。
朋友實在無法理解女兒的各種哭鬧,仰天長嘯:“每天只知道哭,你媽我想死。”
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
我建議朋友:你可以試著不把她哭當回事,她哭就哭嘛,是不是她一哭,你就著急。
這個年紀的孩子,可能有點秩序敏感,也很自我,她只以自我為中心。
其實孩子腦子沒發育好,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咱們也不要老是跟孩子對抗、發飆。
面對我閨女哭,我還挺淡定的,可以的事情就隨著她去,比如東西要自己拿這一點。
不可以的事情,不管她怎么樣,守住底線就好。
如果孩子的需求很無理的,但又哭得很厲害的哭鬧,我會先讓她哭一兩分鐘,然后再抱她。
有時候讓她自己過來,我說媽媽抱抱,然后再和她說話。
抱一會安撫一下,問她可以先和媽媽說說話嗎?
我家閨女會點點頭,也會有一直哭不管你的時候,那就抱在懷里繼續哭。
直到她可以回應我,然后就可以安靜下來了。
孩子全程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不要試圖講道理。
她只要不是不舒服,哭一下沒關系的,她需要把情緒宣泄出來,等她哭完又是可愛的小寶寶了。
對于小寶寶來說,她的世界很小,一點點小事是對于她來說,都是很大的事。不能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想她為什么哭?
媽媽做到這一點,比說“別哭了”有效1萬倍
孩子一哭,很多父母就使出殺手锏:臉一沉。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不許哭;你自己哭吧,媽媽不管你了……
孩子之所以哭鬧,是因為有負面情緒,這個時候媽媽勸孩子“別發脾氣”、“別哭了”,大概率是沒有用的。
有句話叫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哭和笑一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孩子越小,越容易采取哭的方式發泄,因為他們不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想法表達不完全。
所以如果孩子哭了,那就先讓他發泄出情緒,想哭多久都可以,爸爸媽媽陪著呢,然后再加以引導。
大人有時候也會通過哭的方式發泄出來,只不過成人會自己調整好情緒,不會什么事都通過哭來解決。
孩子哭是一種情緒宣泄,父母如何回應很關鍵。家長能夠做到耐心回應,下次孩子會更加勇敢。
適當的哭泣,能夠釋放人內心的負能量與負面情緒。
因此,孩子哭,并不是一件壞事,相對于“忍著不哭”的孩子來說,反而是更利于心理健康的。
當孩子哭泣時,請父母多一點耐心呀。
哭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口,而情緒就像是大壩里的水。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不允許孩子發泄,那這些情緒之水,就會越積越多,等到某一天會像洪水一樣決堤而不可收拾。
當孩子哭了的時候,很多父母下意識的第一句話就是,不哭不哭。
可是孩子特別難過的時候,哭出來何嘗不是一種發泄方式。
每次閨女哭的時候,我都緊緊抱著她,一遍用手安撫,一遍碎碎念:怎么啦,麻麻在麻麻在。
而長輩永遠都是,怎么那么不懂事,不要哭不許哭。
我就是那樣過來的孩子,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經歷這些,而且可以擁有父母厚實的肩膀和足夠的安全感。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不妨就讓孩子哭一會兒吧。
陪著孩子,給孩子一個擁抱,媽媽做到這一點,比說“別哭了”有效1萬倍,“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生氣/害怕/委屈),媽媽在這里陪著你。”
讓孩子知道,“沒事,我可以哭,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我。”
教育的歸宿本來就不是為了培養順從和乖巧,孩子下一次哭的時候,請抱他更緊一點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